稳链补链强链 湖北谋划壮大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

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汽车产业是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稳住了汽车工业,就稳定了湖北工业基本盘。在疫后重振的关键时期,如何稳链补链强链,提高湖北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竞争力?

8月13日,政府领导、企业家、专家学者齐聚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推进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问题。

产业链集群化抵抗风险

座谈会上,省经信厅透露一个好消息——二季度以来,全省汽车生产持续回升,4月、5月、6月全省汽车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10.2%、4.5%。

同时,我省汽车骨干企业产销趋稳。其中,东风公司上半年累计销量达140万辆,6月当月销量32.22万辆,同比增长9.77%;6月份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东风乘用车产值分别增长5.7%、1.4%、5.4%。

据省经信厅介绍,我省汽车产业在全省、全国产业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2019年,全省汽车规模以上企业1537家,汽车产量224万辆,占全国份额达8.8%,位居第四;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13.1%,营业收入达6904亿元。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的巨大冲击,汽车行业发展态势已企稳回升。

尽管形势持续好转,面临的困难依然突出,汽车行业下行压力较大,稳产稳链形势依然严峻。怎么办?

“让汽车产业链集群化,打造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霞表示,产业链集群化是这次疫情后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特征,让汽车产业向垂直整合的方向,更多元化、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金融等产业配套的全产业链集群,提高该地区汽车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加其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话语权,用市场规模来有效避免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

车企联盟优化供应链

“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供应链安全对汽车产业的重要性。”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总经理达申申表示,疫情对零部件企业造成的冲击,可能比主机厂更加深远、更难恢复,希望湖北省对零部件企业采取特殊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帮扶政策,在重振市场、稳住根本的同时,引导和鼓励零部件企业升级产品和技术。某种程度上而言,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实力决定了一个地方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

“成立车企联盟,对全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制造高地。”湖北齐星集团董事长徐德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支持性政策,如对配套使用本土零部件的整车企业给予一定补贴,提高我省汽车产品整零比;发挥优势零部件专业特色,稳定整车、专用改装车和汽车零部件三大循环系统有效运行,推进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全面有效实施。

襄阳市政府建议,建立武襄十随汽车产业整零合作机制,依托车企联盟、行业协会等资源,打造供需发布、对接平台,及时发布供需信息,定期举办整零对接活动;引导支持东风公司等整车、主机企业以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品牌、标准制定、营销网络等为依托,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高本地化配套率。

随州市政府建议,建立“武襄十随”汽车走廊会商机制,推进区域之间错位发展、互补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产业链闭环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关键零部件储备机制,规划建设大型汽车原材料物流园,建立多元供应链体系。

联合攻关突破共性关键技术

“长期来看,减少对关键进口件的依赖,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是湖北健全汽车产业链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绍烛说,东风公司将结合汽车行业现状,对行业共性需求,开展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关,梳理出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进行突破。

目前,围绕汽车“五化”(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要求,东风公司已在相关领域加快布局。目前,东风公司已完成5G+无人驾驶港口集卡、Sharing-VAN移动出行平台、无人驾驶工程车、环卫车、物流车等开发,部分产品已在全国多地示范运行。据透露,东风L3级自动驾驶产品今年将实现量产,L4级自动驾驶产品正在快速商业化应用。

武汉市政府表示,将组织实施汽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推进以东风公司、众宇动力、亿咖通、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资环院等创新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基点的产业技术创新评估研究,绘制武汉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专项计划,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及配套产业的建设需要加快。”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晓聪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建设,有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和集群效应、协同效应,汽车产业大省都在发力主推,湖北省内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联动程度有待加强。建议参照外地“一区多基地”的做法,对规划中部分应用急需、容易实施的测试任务,利用现有交通体系开展测试。如,开放汉十高速部分路段,开展高速公路环境下的智能网联验证测试。

会议一致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技术是当今汽车工业的前沿技术,也是我省汽车工业从大到强的关键所在,是保持我省汽车工业地位的锐利武器,必须下大力气克难攻坚,迎头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