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升级提速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通过搭建产业创新扶持平台和加强精准服务等措施,助力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图为工人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一家轧辊企业的生产车间工作。 记者 杨世尧 摄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会议还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

创新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而新型工业化要求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专家认为,下一步,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契机,集中优势力量普及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制造业为骨干

普及性推进“智改数转网联”

今年以来,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的同时,我国工业总体延续稳步恢复态势,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11月当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到9.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

专家认为,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和完整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中,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备坚实支撑。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现在到2035年,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也是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建议,集中优势力量普及性推进数字化转型,同时抓好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攻关、试点和示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所长李宏伟也建议,要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加快增材制造、一体化压铸等新的制造技术工艺应用创新,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改造。

智昌科技集团执行总裁赵伟认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从单个企业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阶段,加快转向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普及阶段。“中小企业同样具有数字化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和潜力。未来这种‘智能下沉’将带来生产研发和经营效率的整体提升,推动我国由‘制造强国’向‘智造强国’转型。”

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

“能否实现产业体系的智能化转型,关系到未来国际竞争的成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持续拓展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度,努力抢占全球产业体系智能化的战略制高点。

强调科技创新

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

记者注意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明年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会议同时强调,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补齐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短板,不断提高其完整性。”天津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孙德升表示,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但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细分行业还不够完整,尚存在缺项。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也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李宏伟认为,当前,前沿技术领域正发生革命性突破,将深刻改变经济生产函数。针对潜力强劲、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带动性强的产业新动能,要落实好创新激励政策和支撑保障措施,加速推进技术迭代、产品换代、市场替代。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首要的是建立涵盖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初创企业等各方在内的创新支持生态系统,提供创新基金、孵化器、技术转移平台等支持,促进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元宇宙业务部总经理栾京建议,应鼓励企业在关键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涌现创造机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主任孙鑫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等指明了方向,建议未来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同时,注重强化支撑,推动中试验证、标准研制、知识产权、计量测试等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高技术产业化研究室主任王凡也认为,应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是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生态主导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二是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三是要持续优化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流通配置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发展数据、算力等新质生产力要素,建立完善创新要素定价体系和市场运营体系,激发驱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和不断成长。(记者 李唐宁 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