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的新路径——探寻大瑶山的“幸福密码”

北回归线附近,2000多平方公里的大瑶山绵延耸立,数万瑶族群众世代聚居于此,与群山昼夜守望,与贫困不懈抗争。

时光荏苒,如今的大瑶山,一幅多彩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从闭塞落后到四通八达,从过度索取到与山共美,从基本温饱到追逐梦想,广西大瑶山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中摆脱贫困、迈向小康。

挥别闭塞迎来新生活

在广西金秀县横村屯,村民苏红芳在打扫自家民宿客房(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在云雾缭绕的大瑶山主峰圣堂山山脚,清澈的滴水河将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横村屯与对面的道路隔开。“夏天一发洪水就过不了河,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走十几公里山路,建了几次桥都被水冲毁了。”52岁的瑶族妇女苏红芳如此回忆昔日之困。

精准扶贫以来,在帮扶单位和扶贫政策的助力下,一座铁索“幸福桥”和一座水泥大桥终于筑起横村屯通往外界的通道,紧邻圣堂山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让横村屯一下子火了起来。

广西金秀县六巷乡的一处民宿(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苏红芳的家去年已改作民宿,节假日时客房总被早早订满。忙碌时,苏红芳身兼多职,白天管理民宿、担任导游,晚上参与民俗表演。去年自家民宿开业前,她特意做了一套质量上好的民族服装穿在身上,“想把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完整地展示给游客。”

过山瑶,是旧社会贫困瑶族群众的代称,他们靠租种别人的土地为生,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游客在广西金秀县六巷乡的一处民宿内休闲(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种10把谷子,给地主交完租,自己只剩一两把。”家住长垌乡道江村屯西屯的80岁瑶族老人赵成任还记得当年的情形。屯西这个曾以过山瑶为主的村屯,现在楼房林立,通屯路、产业路环绕山间,不少人购买了两辆车,货车拉货、小汽车出行。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改写了大瑶山闭塞落后的历史。

广西金秀镇六段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拉珈秘境”(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山间平地上,一栋栋一两层高的白色小楼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都有草坪,干净整洁的村道旁立着太阳能路灯……金秀镇六段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着一个非常文艺的名字——“拉珈秘境”。“拉珈”,是当地瑶族的自称。

坐在新居客厅的木制茶台前,瑶族妇女莫宇琼沏着自家新茶,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在老寨子时,我们一家6口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莫宇琼说,以前村民主要靠采老茶树的茶叶为生,经常要步行数十公里到邻近县城去卖,“有时早上6点多出门,晚上9点多才回到家,卖茶收入只能补贴家用,换购米、油。”

在广西金秀镇六段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拉珈秘境”,家长接孩子放学回家(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现在,道路交通更加便利,村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当地还建起有机茶种植基地,带动不少群众脱贫致富。莫宇琼在扶贫政策带动下扩种了10亩有机茶,爱人在外跑业务,她就在家加工茶叶通过电商售卖。

来宾市委常委、金秀县委书记韦德斌介绍,近年来,当地投资10多亿元建设了1000多个扶贫路项目,目前全县7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硬化路。2019年4月,金秀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392%。

与山共美开辟新道路

工人在广西金秀县一家瑶药加工厂里分装瑶浴粉(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在县城通往长垌乡的公路旁,一家名为“瑶家庄”的农家乐招牌十分醒目,庭院内楼阁古色古香,院外车位停满车辆。这里不仅提供餐饮、住宿,还能游山玩水、体验瑶浴,购买土特产。

2018年,靠木工手艺在外打拼多年的盘瑶汉子庞福银回到家乡,本来准备开一家木材加工厂,但看到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和日渐增多的游客,他最终转变思路,开起了农家乐。“现在山水和生态就是我们的‘金饭碗’。”坐在自己设计和建设的长廊上,庞福银感慨万分。

游客在广西金秀县六巷乡的一处民宿内休闲(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大瑶山是自然资源的宝库。以前,世代与山水相伴的瑶民通过伐木、采药、捕鱼外销换取必要收入,但过度索取给生态带来严重破坏。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伴随生态的逐步恢复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大瑶山孕育出的“宝贝”越来越多。

在金秀县共同种养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赵成品在检查黄花倒水莲长势(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58岁的赵成品从小跟着大人上山采药,后来山里的野生中草药越来越少。怎样才能既保护大瑶山的珍贵资源,又持续释放经济效益?2014年,赵成品开始尝试在大瑶山里种植中草药。

如今,在赵成品家附近的一片山坡上,人工种植的黑老虎、绞股蓝、草珊瑚、灵香草等中草药琳琅满目。山坡下方,一个形成“育苗—种植—管护—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的种养合作社已初具规模,产业覆盖周边10余个村屯。

工人在广西金秀县一处中草药种植基地内劳作(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县里大力发展中草药产业,出台了包括技术推广、产业奖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已经成为县里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赵成品说,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目前村里的中草药种植面积已突破7000亩,带动500多人参与其中,其中贫困户近200人。

“90后”电商创业人汪云贵在广西金秀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内检查商品(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越来越多从大瑶山走出去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大山。在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2.16%的六段村,“90后”姑娘汪云贵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借助电商平台让瑶山土特产走出大山,并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瑶族妇女在广西金秀县金秀镇共和村一处林下瑶药种植基地采摘黄花倒水莲(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生态是金秀的名片,我们坚持生态立县,转变考核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山上种药、山下制药、山中康养’的产业布局,让群众真正在绿水青山中受益。”韦德斌介绍,当地“5+2”特色产业覆盖逾1万户贫困户,去年金秀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

游客在广西金秀县六巷乡的一处民宿内休闲(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各美其美”绽放新梦想

工人在广西金秀县一家瑶药加工厂里打包瑶药产品(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占瑶寨,家里开农庄的蒋俊强时常带游客参观寨子里的山子瑶博物馆,他是博物馆的兼职管理员。这栋三层小楼的博物馆记录了山子瑶这个瑶族支系的风俗习惯、服饰等特色文化和发展变迁。

大瑶山分布着茶山瑶、坳瑶、花篮瑶、盘瑶、山子瑶5个瑶族支系,他们在语言、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服饰等方面各有特点。在金秀,除了位于县城的瑶族博物馆外,在5个不同瑶族支系聚居的村子里各有一个民族博物馆。

工人在广西金秀县一家瑶药加工厂里缝制药包(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脱贫攻坚不仅带来生活上的巨变,还有民族文化的繁荣复兴。因旧屯存在地质灾害隐患,2013年古占屯实现整屯搬迁。“过去几代人都住在泥房里,是政府的扶持让我们住进了楼房。”村民李东风说,近两年来,村里不仅风貌上了新台阶,文化味也越来越浓,村史馆、生态园、民俗展演等成了新名片。

古占屯成立了瑶族民俗文艺表演团,男女老少齐参与,瑶族绝技“上刀山过火海”、特色舞蹈双刀舞和竹筒舞等一度沉寂的民俗再度焕发活力。2019年,古占屯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既富了口袋,又火了文化。

如今的大瑶山里,五个瑶族支系的黄泥鼓舞、白马舞、钓鱼舞等各式瑶族舞蹈在山谷间百花齐放,阿咕节、杜鹃花节、盘王节、功德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全年不断。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的丰富、社会保障的完善让更多人拥有了追梦的希望与信心。

广西金秀县桐木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里”小区(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在紧邻大瑶山区的平原乡镇桐木镇,2018年以来,260多户贫困群众搬迁到一个名叫“幸福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其中一半左右来自大瑶山区。“以前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属于自己的新房,现在梦想实现了,小区周边配套齐全,我们可以就近上班,孩子也可以就近读书。”搬迁户李蔚传说。

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高中未毕业的李蔚传铆足了劲,给自己找了三份工作:在食品店做配送,在一家通信运营商做线路维修工,还兼职做旅游代理。妻子黄思丽一直有舞蹈梦,李蔚传支持她报了舞蹈培训班,学成后在县城开了一家工作室,营业之余还为小区妇女、儿童提供免费教学。“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和条件,只要我们努力,梦想都会实现。”在李蔚传夫妻俩眼中,眼下的生活就是小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