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餐饮业呈现出强劲复苏趋势。2023年1—11月,全国餐饮收入47485亿元,同比上升19.4%,增幅显著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餐饮消费强势复苏,意味着一个烟火蒸腾的中国回来了。这背后,不仅是民间活力的重新释放,也意味着国人消费信心的持续提升。
在消费复苏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新亮点。比如,一些头部县域餐饮品牌“反攻”一线城市市场且取得亮眼成绩。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闯入一线城市的县城头部餐饮品牌,订单和用户数平均增速都超过了50%。其中,上海成为拥抱县域餐饮品牌最为积极的一线城市。这些头部县域餐饮品牌已经在一线城市街头大量涌现,丰富了大都市居民的餐饮选择。这种新的经济现象,是中国市场空间广阔、消费潜能巨大的又一重要表征。
恢复和扩大消费,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是基于此前疫情对经济影响而作出的务实选择。一年来,中国经济尤其是消费领域,新的动能蓬勃生长。
两种变化也正在发生。一是大城市生活方式向县域下沉。在全国各地的县城,高端餐饮、露营、骑行成为很多居民的时尚生活方式。二是一些县域餐饮品牌的上行。相关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至12月1日,一二线城市的千店规模县域餐饮品牌,平均门店增速、订单量增速、交易额增速、用户数增速同比分别达10.7%、94.3%、77.6%和84.5%,相关增速均领先大盘。
这两种变化都在释放一种信号:中国产业经济的要素正在跨区域、跨层级流动,大城与小城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同频共振,在双向奔赴中开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其实,不论是下沉还是上行,都是两种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一方的力量来自互联网或者数字化。互联网既带来理念与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也打破了技术的鸿沟。一线城市年轻人热衷的,小城市的年轻人也在追逐;互联网技术降低了商家的开店与获客成本,使大城市商家在获益,小城市商家也没有缺席。
譬如餐饮行业。不同于全球通用的“高价地段”决定餐饮品牌发展的扩张模式,我国当今的餐饮品牌广泛结合了团购、外卖、直播等互联网运营手段,不仅有效争取到一线年轻用户的注意力,同时也省去了到黄金地段抢高租金位置的成本,因此在产品和价格上更有竞争力。这正是县域餐饮品牌能够“反攻”一线城市的商业逻辑。
双向奔赴的另一种驱动力量,则是国民对性价比的拥抱。“不是xxx用不起,而是xxx更有性价比”成为2023年的流行口号,反映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普遍心理。不论大城小城、高线低线,在性价比上消费者实现了心理趋同。
可以看到,一线品牌下沉与县域品牌上行,已经成了中国市场充满消费活力的典型特征。随着未来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国民消费分级的特征将进一步抹平,多样性、均等化的消费格局会进一步呈现,这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利好要素。
在此过程中,继续发挥好数字化设施对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尤其不可轻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商务部等12部门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也提出,未来要引导餐饮、零售、住宿等传统生活服务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分析和客户获取能力,有针对性地优化经营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快响应和更好服务。
回过头看,在大城市与小城市餐饮消费的互动中,如果没有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营成本降低,没有技术赋能导向的服务半径扩大,大概不会出现此情此景。充分借力数字技术,发挥好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优势,方能充分释放国民消费潜力,助力国民经济持续向好、加快复苏。(来源:经济日报)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餐饮业呈现出强劲复苏趋势。2023年1—11月,全国餐饮收入47485亿元,同比上升19.4%,增幅显著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餐饮消费强势复苏,意味着一个烟火蒸腾的中国回来了。这背后,不仅是民间活力的重新释放,也意味着国人消费信心的持续提升。
在消费复苏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新亮点。比如,一些头部县域餐饮品牌“反攻”一线城市市场且取得亮眼成绩。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闯入一线城市的县城头部餐饮品牌,订单和用户数平均增速都超过了50%。其中,上海成为拥抱县域餐饮品牌最为积极的一线城市。这些头部县域餐饮品牌已经在一线城市街头大量涌现,丰富了大都市居民的餐饮选择。这种新的经济现象,是中国市场空间广阔、消费潜能巨大的又一重要表征。
恢复和扩大消费,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是基于此前疫情对经济影响而作出的务实选择。一年来,中国经济尤其是消费领域,新的动能蓬勃生长。
两种变化也正在发生。一是大城市生活方式向县域下沉。在全国各地的县城,高端餐饮、露营、骑行成为很多居民的时尚生活方式。二是一些县域餐饮品牌的上行。相关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至12月1日,一二线城市的千店规模县域餐饮品牌,平均门店增速、订单量增速、交易额增速、用户数增速同比分别达10.7%、94.3%、77.6%和84.5%,相关增速均领先大盘。
这两种变化都在释放一种信号:中国产业经济的要素正在跨区域、跨层级流动,大城与小城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同频共振,在双向奔赴中开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其实,不论是下沉还是上行,都是两种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一方的力量来自互联网或者数字化。互联网既带来理念与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也打破了技术的鸿沟。一线城市年轻人热衷的,小城市的年轻人也在追逐;互联网技术降低了商家的开店与获客成本,使大城市商家在获益,小城市商家也没有缺席。
譬如餐饮行业。不同于全球通用的“高价地段”决定餐饮品牌发展的扩张模式,我国当今的餐饮品牌广泛结合了团购、外卖、直播等互联网运营手段,不仅有效争取到一线年轻用户的注意力,同时也省去了到黄金地段抢高租金位置的成本,因此在产品和价格上更有竞争力。这正是县域餐饮品牌能够“反攻”一线城市的商业逻辑。
双向奔赴的另一种驱动力量,则是国民对性价比的拥抱。“不是xxx用不起,而是xxx更有性价比”成为2023年的流行口号,反映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的普遍心理。不论大城小城、高线低线,在性价比上消费者实现了心理趋同。
可以看到,一线品牌下沉与县域品牌上行,已经成了中国市场充满消费活力的典型特征。随着未来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国民消费分级的特征将进一步抹平,多样性、均等化的消费格局会进一步呈现,这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利好要素。
在此过程中,继续发挥好数字化设施对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尤其不可轻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商务部等12部门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也提出,未来要引导餐饮、零售、住宿等传统生活服务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市场分析和客户获取能力,有针对性地优化经营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快响应和更好服务。
回过头看,在大城市与小城市餐饮消费的互动中,如果没有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营成本降低,没有技术赋能导向的服务半径扩大,大概不会出现此情此景。充分借力数字技术,发挥好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优势,方能充分释放国民消费潜力,助力国民经济持续向好、加快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