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黑瓦马头檐,绿树青山展新颜。为打通社区到小区、从小区到居民的“两个最后一百米”(小区治理、服务群众),两峪乡党委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居民参与为基础,以社会组织孵化为创新,把党建引领融入易地搬迁安置点治理,构建党建引领“三方共治”的小区治理体系,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蹚出了一条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支部搭台,助推社区治理规范化
作为全乡最大的集中居民安置点,双堰湾有居民244户829人,来自全乡11个村,而且居民之间联系较弱,缺乏熟人社会的治理基础,加大了治理难度。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两峪乡率先在双堰湾安置点成立党支部,构建纵横衍生、条块结合、全员覆盖的组织网格,以双堰湾安置点党支部为基础,以楼栋为网格划分党小组,形成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组织网络。
此外,双堰湾社区还着力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切实增强社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通过排查党员组织关系、建立教育交流基地等举措,对社区内党员进行服务和管理,确保每名党员都能正常参加党组织活动。
充分发挥小区五老党员多的优势,选举德高望重的五老党员,成立老党员工作室,定期收集小区社情民意,为群众需求的解决提供直通渠道。
社区党支部的成立使居民有了主心骨,初步形成党组织领导、团体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理事会参与,助推社区居民城镇化
打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渠道,不断完善基层协商议事机制,真正实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双堰湾集中居民安置点居民复杂,人多事多诉求多,这家的杂物占了那家的过道,那家的烟囱熏了这家的窗户……这些事情看着小,可却涉及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单靠党支部难以做到众口相调。
为进一步提升安置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两峪乡成立安置点理事会,由安置点居民选举老中青三类居民中群众口碑好、事业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理事会成员。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居民议事角,安置点的大小事项均由理事会成员召集居民参加,共同协商,进一步畅通小区居民表达意愿和诉求的渠道。
此外,理事会还负责安置点居民间的矛盾纠纷调解,在全小区形成了有事就找理事会的良好风气。
理事会的设立,打通了居民参与安置点治理的通道,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热情,使小区居民能真正像市民一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
社会组织补充,助推社区服务精细化
两峪地处偏远山区,普通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成本高,效果差。如何化解这一矛盾问题成了难题。
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两峪乡创新开展“志愿+公益性岗位”模式,在双堰湾集中安置点成立若干志愿服务队,并在全县注册备案。
同时,在安置点设置公益性岗位,由社区居民担任。志愿组织和公益性岗位互相配合,共同参与安置点居民服务,形成了公益性岗位带头、志愿者跟进的工作模式,基本消除了小区因缺少物业公司而带来的服务死角,实现了小区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目前,安置点已组建法制宣讲志愿队、治安巡逻志愿队、卫生保洁志愿队等6个志愿队以及公益性岗位6个,为居民提供包括环卫保洁、安保巡逻、法制宣讲等在内的多种服务,满足了居民的多种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