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暖闻热评:把心思和力气用在“精准”上

【人物】大凉山的驻村干部布哈

【故事】2017年底,武警凉山支队的彝族警官布哈受上级委派,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梭梭拉打村担任驻村干部。此后,布哈为609名贫困户精准制定帮扶举措,逐人建立帮扶档案;指导驻地中队党支部与村支部结对共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作用;通过规模发展10多个特色产业,152户贫困户每户增收上万元;携手“非遗扶贫联盟”打造刺绣示范点,通过发展刺绣让贫困群众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因扶贫工作表现突出,布哈荣立一等功,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等荣誉。

【点评】

脱贫攻坚到了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大凉山,生于斯、长于斯的布哈深知这一点。在他看来,扶贫指向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和个人,要把精准扶贫的政策落到实处,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正因此,布哈担任驻村干部后,第一件事就是带上纸笔逐家逐户走访,花了足够时间摸查全部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哪家贫困户有几个子女、在哪里上学都清清楚楚”,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因学、因病、因残等7类致贫原因。布哈如此大费周章搞调研,为的是号准“脉”、寻到“根”,然后精准扶贫,帮助这个村把贫困“帽子”彻底摘掉。

在村民眼里,布哈“点子特别多”,而细数这些“点子”,无不体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村子周围花草繁茂,养蜂条件得天独厚,他就推出“合作社+蜂农+贫困户”扶贫新模式;当地山泉水清冽甘甜,就请相关企业来村里投资建桶装水厂;村里会做刺绣和“查尔瓦”披毡的绣娘有近百人,就邀请专家前来指导,并引进电商平台拓展销路……每个“点子”都是因地因人帮扶,“投入产出比”高,无怪乎村民们称赞布哈“干什么事成什么事”。

只有真正把心思花在“精准”上、把力气用在“精准”上,扶贫成效才能经得起检验。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干部像布哈这样,奋战在精准扶贫第一线:吉林安图县龙泉村第一书记王平堂,着力打造“有机大米、冰泉煎饼、龙泉韭菜”三大集体经济品牌;山东德州临邑县扶贫干部宋磊,创新开展“村域沉睡资源聚合经济”扶贫模式……坚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他们,把扶贫工作唱成了一支支最美的“山歌”。

布哈说,他梦想有一天,大凉山所有的山乡都是美丽和富足的。只要广大扶贫干部怀揣这样的梦想,让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每个人心里,脱贫攻坚的目标就一定能如期实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0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