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幸福路长” ——网友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在西藏扎囊县羊嘎藏帽加工厂,藏族姑娘在试戴传统藏帽。

  新华社记者 觉 果摄

  西藏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村民在表演“久河卓舞”。

  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西藏拉萨拉鲁湿地风光。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审时度势、把握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连日来,网友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传递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义

在互联网上,各大媒体第一时间对座谈会精神进行解读。

8月30日凌晨,“新华视点”微博发布文章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十个必须”,传递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义。这“十个必须”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

“十个必须”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白桦树”说:“守护边疆,爱护边疆,各民族守望相助!”网友“恒想”说:“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网友“每一天”说:“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一定要下更大功夫。”

从“六个必须”到“十个必须”的丰富和发展广受关注。

新华网“讲习所”栏目发布的文章指出: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党的治藏方略,提出“六个必须”。从“六个必须”到“十个必须”,治藏方略的论述更为全面、更为深邃。

人民网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个必须”,是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六个必须”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对西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转载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审时度势、把握全局,为新时代西藏工作实现更大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各地干部群众一致表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西藏取得了怎样的历史性成就?新华社发文介绍说,201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1697.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了约205.8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410元和12951元,人均预期寿命由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到70.6岁,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屹立于地球之巅。

“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这里就是最好的西藏,他们的眼神多么真诚》的文章。“如今的西藏怎么样了?大家的生活过得好不好?看看他们真诚的眼神,你就会知道。”文章选取了多幅人物表情图片,图片中有正在表演节目的幼儿园小朋友,有正在制作民族服装的中年妇女,有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有脱贫后的村民……他们眼神里充满幸福。在留言区,网友“一生平安”说:“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鼎力相助的结果,是西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很多网络文章中,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探讨西藏全方位进步的原因。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朴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的发展进步举世瞩目。”西藏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斌礼说:“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党和国家对西藏一直都非常重视。西藏发展必须靠教育,西藏大学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保护好生态就是最大贡献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西藏生态保护。

新华网发文指出,2015年,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和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县委书记对话,谆谆告诫西藏干部:“西藏要保护生态,要把中华水塔守好,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短短几分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详细询问西藏及双湖的情况,叮嘱要保护好当地生态。

新华网的另一篇文章指出,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时,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希望科考研究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光明网发文介绍了西藏生态状况: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总面积41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等125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和1200个西藏特有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8月29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了题为《习近平出席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文章。不少网友关注生态保护,在留言区写道:“绿色发展,推进美丽西藏建设。”“让西藏天更蓝、水更清。”“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如何形成这一长效机制?央广网报道了西藏久治县的做法。久治县委副书记索南嘉曲说,“我们坚持生态保护同民生改善相结合,以建立和谐共生参与机制为方向,通过稳定草原承包经营,支持牧民开展生态家庭牧场、暗紫贝母种植等多种经营,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共建良好生态的积极性,通过改善生态推动脱贫攻坚,让绿水青山成为牧民群众致富圆梦的最大资源、最大靠山。”

  要发扬“老西藏精神”

“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在网上引发热议,“老西藏精神”再次受到关注。

什么是“老西藏精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表示,“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藏,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活条件艰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驻西藏后,立足高原,在荆棘林中、沙石滩上开荒种地,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很快得到群众认可。

据中国西藏网报道,近日,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科教文化中心,十八军后代芦继兵以“老西藏精神”进行了宣讲。“当时,藏族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哈达不用太多,有一条洁白的就够;朋友不用太多,交一个解放军就行’。十八军官兵用真诚、善意的行动得到了藏族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芦继兵讲完这段话,礼堂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70年过去了,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老西藏精神”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载文章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他们广泛深入农村基层、牧区学校,送医疗、送教育,从思想和物质两个层面入手,开创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条公路、第一座电站、第一座桥梁、第一个邮局等200多个“第一”。

新华网评以“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疆”为题写道: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格桑花则被视为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花。在西藏,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发扬“老西藏精神”,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疆,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守护着西藏的稳定、繁荣。

央视新闻客户端的一篇网文说:“格桑花开,幸福路长。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各族儿女正与全国人民一起携手同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