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大健康 监管亟待加强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医美等行业多次受到关注,其中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性大的问题被曝光后引发讨论。2015年,某知名3·15晚会曝光医疗垃圾非法回收、加工再生产现象,有些甚至被做成儿童玩具,蔬菜塑料袋;2023年,主打美白等功效的妆字号美容针或致毁容的现象被曝光。

近年来,面对一些问题,监管层面出台了若干文件以加强监管。例如2022年5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全面推行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丰富完善监管手段,明确提出“禁止进口、销售过期、失效、淘汰等已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对获批上市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现行规则进行了有力补充。2023年5月4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

目前,利用网络直播销售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的情况日渐增多,一些问题对消费者产生了潜在或直接的危害。报道显示,一些药企的主播在直播间内夸大宣传产品的各种效果,却对产品采用的标准、专利、本质是食品等问题避而不谈。《广告法》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等。对此,一些主播甚至使用暗语等隐蔽方式做出不符合以上法律规定的宣传。这些虚假宣传在诱导消费者下单购买的同时,更可能耽误患者日常用药和病情控制,存在极大的风险,加强监管的需求日渐凸显。

直播售卖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在销售模式创新之外,还扩展了关联主体,延长了责任链条,关涉到更多的合规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因此,直播平台不仅自身要具备相应资质,更应发挥“看门人”作用,做好对平台入驻商家的监管,积极承担与其权利相匹配的公共责任。(中国经济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