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武侠小说家金庸诞辰百年。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到1970年的《越女剑》,金庸创作的15部武侠小说,向华语世界馈赠了一个久久难忘的武侠江湖,那些铁血丹心、侠骨柔肠、快意恩仇的故事,至今仍是无数读者珍藏一生的记忆。
3月27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京举办金庸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共同追溯金庸一生追求文学真谛、书写武侠传奇的足迹,分享他的创作品格和爱国精神。
“理解人生的豪迈和壮阔,理解中国的山河和岁月”
金庸武侠为何让人百读不厌?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教授毛尖认为,金庸的武侠江湖不仅扩容了孔子对正义的解释,捍卫了司马迁的游侠正义,还为凡俗日常开拓了一条辽阔的行人道,为在生活中默默前行的人们点亮了灯盏,这是金庸武侠小说最重大的社会意义,“看过金庸笔下的武打群戏,更能理解人生的豪迈和壮阔,理解中国的山河和岁月”。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也回忆起阅读金庸小说时的快意时光。他说:“在读《笑傲江湖》时,此前储备的经验和知识似乎全部调动了起来,在跌宕的情节中串联为一体,世界如同被擦拭过一遍,街道山川历历分明,让人耳目一新。很幸运,我跟着金庸笔下的令狐冲经历了这样一次神奇的旅程。金庸的小说丰富了几代人关于世界及成长的想象和认识。”
“金庸笔下的故事,有太多发生在船上。”科幻作家宝树在阅读中发现,金庸小说中的船,不止于流连江南,而是北行黄河,南至岭表,西渡湖湘,东越沧海,从闾阎巷陌到奇峰秀谷,各种风景都从船边掠过,“大体而言,那是一张以水道系统为枝干的传统中国地图,是从水路上观看的、不同于乡土和庙堂视角的中国”。
精品畅销的背后,少不了细致打磨的艰辛。作为金庸的博士生,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卢敦基参与了金庸部分小说的修订。他回忆那时对于很多人物形象的修改,他和金庸总是在“讨价还价”,金庸坚持修改的理由,是要“根据人性,服从现实”。“很多小说作者找到一个配方就不断生产复制,但金庸的每部小说,都在实验和探索新的写法。报纸连载后,他不断修改、完善、提升,精益求精。”卢敦基说。
对历史与文化的艺术把握、对世态与人心的生动呈现
金庸曾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在专家们看来,金庸的作品,以武侠为表,以世情为里,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爱恨情仇、刀光剑影的背后,是作家对历史与文化的艺术把握、对世态与人心的生动呈现。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香港文学馆馆长潘耀明指出,金庸的作品让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充满了信心和勇气。他的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思索和反思。与此同时,金庸的作品也体现了超越功利的价值观。他的主角们常常面对困境,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抵抗。这种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导演张纪中影视化改编了金庸的8部小说,他认为金庸小说最打动他的是布衣英雄,他说:“布衣英雄,不是大内高手,而是从普通老百姓中走出来的英雄,因此他们有很强的感染力,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移情其中,去感受这份感染力,这样的侠客也是从布衣开始,就带上了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底色。”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陈墨认为,金庸小说中有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及对历史的审思。他在阅读《神雕侠侣》中发现,杨过不认同郭靖夫妇的道德立场,誓死捍卫自己人格独立和情感自由,追求至情至性的自我实现。“其实,包括金庸对家国情怀的书写,也并非简单的爱国主题演绎,而是在深情和深思的基础上更有深度的书写。”他说。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看来,金庸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拥有广博的知识,并且阅读贯通古今与中外。武侠小说作为一个类型,有很难跨越的界限,但金庸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武侠小说的范式,为武侠小说开创了新的天地。”
“金庸笔下的人物形象融合着中华文化价值与现代的意匠经营,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用当代审美表现着中华美学精神,他的武侠世界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不竭生命力。”中国作协负责人表示,“我们重温金庸曾带给我们的那些激动人心的阅读体验,就是要看到文学中蕴藏的巨大能量,看到作家如何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书写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