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美好·保康榜样】只为一句嘱托,保康一家四代人坚守93年……

这是一段封存了93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

在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

一个叫邓家垭子的密林中

有一座没有任何标志的红军墓

长年静卧在这里

当地一户邓姓群众四代接力

93载默默守护这座红军墓

青山静默不语,青松沙沙作响。清明节前夕,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63岁的邓发成带着镰刀,手拧纸幡,走过300多米的山间小路在一座坟茔前停下脚步。

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邓发成:叶司号员,清明节到了,我来给你插青,我现在年纪也大了,守护你的这件事我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请你放心!

这位“叶司号员”来自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至今无人知晓。但邓家四代人因为一句承诺,接力守护红军墓整整93载,让英雄在青山掩映中安息。

故事还得从93年前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说起。在保康县的革命历史中,有一场“高桥铺大捷”。邓发成的爷爷邓新银就出生在“高桥铺大捷”的发生地堰塘村。

1931年夏,红三军7师政委李剑如率领30余人的先遣队来到保康,秘密搜集国民党军队兵力部署,驻扎点就在堰塘村一处半山腰。

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邓发成:我爷帮忙他们,给他们找生活用具。这屋里放的还有当年红军用过的水桶,这是红军当年烧水用的铜壶,用了三个多月,战斗结束后他们又送回来,我们至今还保存着在。

据史料记载,当年9月14日,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主力部队行进至距保康县城10多公里的高桥铺时遭遇敌军阻击。此时,红军一名司号员冲到山顶吹响冲锋号,几处“火蛇”瞬间袭来,司号员倒下了,可敌人的伏击点也暴露无遗。贺龙军长临阵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且战且退,一路迂回包抄,激战至当日下午,全歼敌人两个团,史称“高桥铺大捷”。

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邓发成:红军长官因为跟我爷关系好,把爷喊来,交给爷一个重要任务,把红军找一个偏僻的地方埋葬好。

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邓发成:这是我父亲年纪大怕忘记了写的,贺龙1931年6月打仗,埋号手姓叶,身上有一块大洋,下葬有邓新银、邓长海。

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邓发成:埋的时候看到红军身上、头跟胸部都中了弹,那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那真是天在哭泣。

谁知,这一秘密被国民党反动派势力知晓,要抓邓新银泄愤。在邻居的帮助下,他才侥幸逃生。

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邓发成:我爷爷听说了之后就东躲西藏,不敢回家,躲了几个月,每隔两三个月回来一次,又悄悄的走了。

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东躲西藏的邓新银回村后第一件事就是为红军墓砌坟头、植青松。每逢传统节日,他都要前去祭拜一番。

1958年,邓新银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将红军墓的故事告诉儿子邓长茂,并再三叮嘱,要守护好红军墓。

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邓发成:因为当时我们在红军面前承诺过,要负责守好坟墓,安葬好红军,我父亲一直坚守。

1991年,身患重病的邓长茂已经感觉力不从心,并将守墓这份责任传承给儿子邓发生、邓发成和女儿邓发娥。

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邓发成:我想父亲交给我们这么重要的任务,我们肯定要给他完成,后来我就跟哥哥妹妹商量,我说我有时间,红军守墓这件事你就交给我,哥哥也同意妹妹也同意,就是一直我坚守着,年年不间断的给他上坟插青。

当年邓新银亲手掩埋红军遗体,成了第一代守墓人。在经过邓长茂、邓发成两代人的常年坚守后,现在这份责任又落在了邓发成儿子的肩上,成为第四代守墓人。邓氏家族九十多年如一日,默默为红军烈士义务守墓的事迹已成为了当地广为传颂的佳话。

▲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 邓发成:我们能坚守90多年,这是一种信念,我想,爷爷交给父亲,父亲又交给我们守红军坟这个重任,我们要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我要让后辈不忘历史,牢记使命,将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

全媒体记者:姜雪飞 张九君

编辑:相琴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张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