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鲜报丨达2.49亿人!小险种为“宝妈”们保驾护航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题:达2.49亿人!小险种为“宝妈”们保驾护航

新华社记者彭韵佳

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49亿人,同比增加300.41万人,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106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8%。

生育保险是什么?简单来说,它保障单位就业女职工因怀孕分娩中断工作期间获得基本经济收入,并报销生育相关的医疗费用。未就业女性生育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参加基本医保予以报销。

这样一份小小的生育保险,为“宝妈”们提供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的全周期保障,涵盖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等各个环节。

目前,医疗机构普遍推荐的常规产检次数约10次。多数医保统筹地区结合产前检查的常规项目和标准,按定额支付给准妈妈或产检医院,定额的标准从近千元到两千多元不等。

这是生育保险对准妈妈“十月怀胎”的保障:到了“一朝分娩”,准妈妈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也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当前多数统筹地区对住院分娩实行定额支付,根据顺产或剖宫产等不同分娩方式分别设置定额标准。据统计,2022年全国生育保险参保女职工人均享受生育医疗费用报销5899元。

据介绍,生育保险执行与基本医保相同的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符合目录范围的均可纳入报销。

除了报销生育医疗费用外,对于参保女职工来说,产假期间的工资由发放生育津贴代替,更是为职场女性提供“实打实”的生育支持。

生育津贴是怎么计算的?社会保险法规定,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举例来说,假如参保女职工小王本人工资每月3500元,但其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那么小王的生育津贴将按照单位月平均工资5000元发放。

国家医保局介绍,生育女职工相较于整体的单位就业群体而言,年龄偏小,入职年限较短,一般其所在单位平均工资高于本人工资,以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参照,女职工得到的生育津贴往往高于其本人工资。

也就是说,单位平均工资越高,生育的参保女职工领到的生育津贴越高。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生育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这是准妈妈们收到的另一个“红包”。

如何获得生育津贴?生育津贴一般由医保经办机构发放给用人单位,再由用人单位支付给个人,也有部分地区直接发放给个人。

为了让妈妈们产后能够安心恢复、照顾新生儿,不少地区精简流程、压缩环节,如浙江推动生育保险待遇一体化线上申办模式,24小时申请“不打烊”;广西实现免等即办,女职工产后到生育津贴发放最短仅需6天。

生育是家事,也是国事。

相比于覆盖近10亿人的居民医保和覆盖3.7亿人的职工医保,虽然生育保险在参保人数上相对较“小”,但这个“小险种”却正努力发挥“大作为”。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过程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帮助更多家庭。

2022年以来,国家医保局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北京、广西、内蒙古、甘肃四省份已通过完善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立项,将定价方式由市场调节价改为政府指导价,把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一声新生儿啼哭,蕴含着生命的喜悦和希望。生育保险这个“小险种”,为每一名参保准妈妈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