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形式主义“傍上”学生作业

近日,有媒体报道每年进入春季学期,昆明大批三年级小学生掀起“养蚕热”,家长们则纷纷行动起来“满城找桑叶”。在市区“一叶难求”的无奈下,他们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选择线上购买,有人驱车几十公里去农村找,甚至有人提议在小区内种植桑树。

家长们上演“寻桑记”,为哪般?据悉,在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中,有“动物的一生”教学内容,需要学生通过饲养蚕、观察蚕,了解蚕所经历的各个时期及特点。教学有需求,家长去响应,这本来很正常。问题是,当“满城找桑叶”明显成为一种负担时,还能以科学之名定义这一教育活动吗?

从某小学老师布置作业“在家数一亿粒米并带回学校”,到某实验学校举行小学生论文答辩会,再到多地要求孩子们完成大量的手抄报、幻灯片、视频拍摄、思维导图……花样百出的作业形式不仅使学生们直呼“压力很大”,亦使家长们不堪其扰。说到底,此类问题出在“手脚”上,根子还在“脑袋”里,即形式主义也会“傍上”学生作业。学校本应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如果只顾埋头布置任务,自己却当起了“甩手掌柜”,结果很可能就是,刻板化、套路化的作业沦为学生的压力、家长的包袱。

具体到家长们“满城找桑叶”这件事,有必要追问:其一,小学生养蚕是否只能“各干各的”?从减轻家长负担的角度出发,学校以分组养蚕、班级养蚕、集中养蚕等方式开展教学或许更可取。其二,养蚕是了解“动物的一生”的唯一途径吗?从尊重孩子兴趣的角度出发,允许他们饲养不同的动植物可能更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增长新本领。由此不难看到,布置《科学》作业的方式也可以是多元的、科学的。

家校本是一体,其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从近两年的教育“减负”实践看,有地方主动取消学生或家长在“安全教育平台”打卡,有地方明确要求“严禁利用QQ、微信群等电子通讯平台布置作业和晒作业完成情况”,更有地方明文规定“教师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或纠正孩子作业错误,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代劳的作业”……在家校共育理念的引导下,多一些务实的举措,就多一分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进而以更加坦诚体谅的姿态,思考教学如何设计、作业如何布置,避免出现“家长半夜公园找桑叶”“昆明桑树被家长薅秃”这种咄咄怪事。 (静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