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三角篇丨一家独角兽企业背后的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

对于制造实力强劲的长三角而言,造汽车已经不是难事。于是,近年来,三省一市开始组团攻关更高难度的挑战——造火箭,角逐商业航天,让制造业不仅“跑”得更快,还要“飞”得更高。

  在位于江苏张家港的天兵科技智能制造基地展示的火箭模型。(陶啸天 摄)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独角兽企业”江苏天兵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江苏张家港的智能制造基地,从这家企业窥探商业航天产业背后的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

在张家港,天兵科技投资40亿元建成百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大运力液体箭体等总装制造基地。全部投用后,这里每年将有30发大型液体火箭和500台火箭发动机生产下线。

总装车间犹如庞大的体育场,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天龙三号”液体运载火箭的组装工作已经开始,身着白衣的工作人员在往来忙碌。负责天兵科技智能制造基地的副总经理赵宝峰在现场说,在4月完成一子级火箭总装测试后将进行“天龙三号”9台发动机并联驱动的一子级全系统热试车。“天龙三号”预计将于7月首飞,届时将带来“1箭30星”以上的“群打”能力。

去年4月,天兵科技“天龙二号”成功发射,创造了全球民营液体火箭首飞即成功等8项商业航天纪录。一年后,运载能力是“天龙二号”8倍、采用大推力可复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天龙三号”迅速推出,其背后是长三角强力的制造业支撑。

  在位于江苏张家港的天兵科技智能制造基地内的“天龙二号”火箭。(陶啸天 摄)

“以张家港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能找到制造火箭需要的95%零部件。”天兵科技创始人康永来说,长三角完整的工业门类和产业配套,是当年吸引他将企业落地在此的直接原因。如今,从发动机到发射系统,从酸洗到3D打印,天兵科技在装备、技术等各方面都与长三角紧密依存。

多点协同是长三角制造的特点。在张家港以南约50公里的无锡市梁溪区,“天龙二号”的研发生产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业内人士认为,发射成功的新型火箭要大规模量产,也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无锡成熟的物联网产业可以为“天龙二号”赋能。

产业协同创新,资金是重要推动力。康永来说,公司成立5年,已完成13轮累计超40亿元的融资,估值已近200亿元。这些资金有68%来自于长三角,支撑着企业短期内投产了60台发动机和5发运载火箭,招聘了400人,建设了百吨位的4个综合试验中心、两处发射工位……正是长三角活跃的金融环境,让造火箭这个高投入的行业实现市场化生存。

长三角高校林立、人才充足,也让企业拥有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在长三角,一大批年轻工作者从校门到厂门再到发射场,全流程参与了火箭的研发、生产和发射。“这在以往是很少有的。在非商业航天领域,很多人终其一生只参与了其中一个环节。”赵宝峰感慨地说,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长三角造火箭是一件充满希望的事情。

在位于江苏张家港的天兵科技智能制造基地,工作人员在一起研究与工作。(陶啸天 摄)

竞争压力也是创新的动力之一。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近年来都在加紧布局商业航天产业,许多有实力的火箭研发、制造企业也接连崭露头角。“我们会关注其它企业的研发生产进展,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快一步。”天兵科技的工作人员说,长三角的竞争压力催动着企业加快创新节奏。

“你可以想象,未来从长三角出发,1个小时内可以到达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康永来说,长三角的协同创新将加速商业航天产业的蝶变,中国人的商业环球洲际旅行、商业星际旅行也有望更快成为现实。(记者杨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