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景区知名度不能只靠“立碑”

近日,秦皇岛市“天下第一关”景区内多了块特殊的“纪念碑”,上面写着“孟姜女哭倒长城处”,此举引发不少质疑。

本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加上历朝历代改编加工,是否真实存在尚且难以定论;加之“哭长城”情节本就带有夸张成分和浪漫色彩,非要和某个地点“深度绑定”,未免有些矫揉造作。当地回应称,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的在于推广孟姜女传说相关的文化。

孟姜女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故事的重心在于齐国将领杞梁为国捐躯,齐庄公欲于郊外吊唁被指“失礼”。“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西汉刘向所著《说苑》中出现了“哭夫”“崩城”的具体情节。然而此“城”非“长城”,主人公为“杞梁妻”而非“孟姜女”。唐代诗僧贯休一首《杞梁妻》,将故事挪到秦代,将“齐长城”变为“秦长城”。明代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孟姜女”的传说广为流传,还加入了“千里送寒衣、秦始皇逼婚”等情节,其丈夫也变为平民“范喜良”或“万喜梁”。

孟姜女的形象经历代加工逐渐生动丰满,兼具多个历史时期的印记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单是孟姜女的家乡,便有松江、铜川、淄博等多种说法。河北秦皇岛有“孟姜女庙”,河南新乡有“孟姜女路”“孟姜女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孟姜女传说”一项有多达四地申报。由此可见,孟姜女之“毅”并非囿于一隅,而是随着民间传唱融入多种文化传统之中,塑造后人的精神品格。孟姜女之“悲”则反映出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对坚贞爱情的讴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文化名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个别地方只是把“蹭名人”当做文旅发展的“杀手锏”。近年来,“蹭名人”引发的风波频频见诸报端,前有炎黄尧舜、屈原孔明故里之争,后有刘备托孤1800周年研讨会被嘲。除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许多地方还瞄上了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哪吒闹海、石猴出世、七仙女下凡等都成了“香饽饽”。不可否认,挖掘本地区的名人故事,确实是短时间内提升知名度、带动文旅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许多游客看来也丰富了游览体验。但凡事过犹不及,若是罔顾历史事实和传播逻辑肆意改编、强加关联,只重“名头之争”而忽略文化现象的内涵,不仅不利于域内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于文化传承无益。

体味姜女之“悲”,何须单立一“碑”?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群众对“孟姜女传说”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一些旅游纪念品如葫芦雕刻、手绢,流传的戏曲、歌曲等也与孟姜女传说相关。整理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收集历朝历代流传的孟姜女诗词,举办文化研讨会,制作相关动画视频……既已为文化传承做了不少实事,倒也不必紧抓一块石碑不放,但批评指正的声音同样也在警示我们——提高文化影响力得靠“硬实力”,一块孤零零的石碑终究太过单薄。(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