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出圈”背后:观众与城市共情 影视与文旅共生

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草原与天空相接,牛羊与牧歌作伴。远立于此的阿勒泰,在这个春夏相交,疗愈了很多人。

近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该剧改编自当代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讲述了年轻女孩李文秀在外经历过挣扎与挫败后回到老家阿勒泰,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在牧区生活中,渐渐找回了内心的宁静。借由李文秀的视角,观众也得以深切感受这一北疆秘境的自然风物及精神涵养,阿勒泰由此火爆出圈,成为现下大热旅游目的地,再度彰显了“影视+文旅”释放出的强大动能。

影视赋能文旅 阿勒泰火爆出圈

《我的阿勒泰》播出一个月以来,在影视领域大获成功,也使阿勒泰在文旅市场迎来了曙光。剧集引发了大众前往阿勒泰旅游的意愿,当地文旅主管部门也迅速行动,推出剧中同款旅游线路,还原同款景点和人文色彩浓郁的民俗文化活动,将剧集粉丝最大限度转化为阿勒泰的粉丝。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电视剧开播后的一周,“阿勒泰”搜索热度上涨了562%,“阿勒泰”词条飙升至同程旅行小程序搜索热度前十名,“新疆”整体搜索热度上涨了323%。

新疆喀纳斯景区风光。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影视对城市文旅的赋能,并不鲜见。此前已有《狂飙》《去有风的地方》《繁花》等一批优秀的影视剧引发过其取景地的旅游热潮,让诸如江门的岭南韵味、大理的恬静诗意、上海的繁华风潮美名广播、深入人心,多次有力诠释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联动效应。

《我的阿勒泰》有别于大多数剧集,它是基于散文作品改编拍摄电视剧的创新探索,内容层面并没有强烈的冲突和矛盾,而是以镜头美学和情绪的流动为主,带给观众独特的观剧感受,也更放大了大自然的悠然静谧、人物的质朴纯粹,显现出一种田园牧歌、诗和远方的愿景。同时,李文秀的成长,是一个年轻人陷入困顿之后,与家乡的共处,她从冲突到和解,从迷茫到清醒,终获自洽的人生,有着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的、普遍的心理动机。

正如李娟说过的一句话,“我的心先于我抵达阿勒泰。”影视要带动文旅,它要讲述的就不仅仅是城市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创作者要思考的是,散布在天涯海角的观众,和属于他们的万千人生,会如何与一座遥远的城市产生情感的勾连,从而牵引旅游的驱动力。而这,也正是《我的阿勒泰》所做到的事情。

发挥资源优势 让文化滋养创作

有美景才有美学,有文化才有故事。影视能够赋能文旅,城市文化同样滋养创作。实际上,在电视剧播出前,阿勒泰早已是“新疆会客厅”,其境内拥有高山森林、河谷风光、湖泊温泉、岩画石刻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千里画廊”“中国雪都”和“中国休闲避暑之都”等美誉。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小荣表示,阿勒泰历来是摄影族、滑雪族、观鸟族、自驾族等游客公认的旅游天堂。阿勒泰旅游出圈,也得益于这些具有内容产出能力游客自发地发现、持续地传播的积累。

2023年12月22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村民为游客表演“姑娘追”。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此外,在今年4月举行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以及花城出版社宣布启动以“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的阿勒泰”为主题的文旅联动计划。据介绍,他们将围绕共创文化符号、共募生态基金、共设旅游专线、共办线下活动、共建会员机制等5个维度展开合作探索。《我的阿勒泰》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因此,影视取景地旅游发展从一开始就要做好长远谋划,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将影视剧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文化积淀和文旅供给体系等有机结合,在政府与市场、自然与人文的相得益彰中,深挖故事,走出特色,打造长红的旅游目的地。

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鼓励“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在政策鼓励之下,各地广电行业、文旅部门批量行动,推动着文旅短剧的火爆。那么,如何用微短剧去讲故事,用故事承载文化,用文化带动经济,是创作者和相关部门还需探索的问题。《我的阿勒泰》的成功,也得以为行业带来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文/韩怡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