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文艺青年啥样?宋玉、诸葛亮、王粲……

2024年6月12日至18日,举国瞩目的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将在襄阳举行。大艺展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盛会,这次盛会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并首选襄阳。

汉水汤汤,古城皇皇

望中原,抱荆襄,接长江

这里是襄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书法名城

“唐诗高地”“戏窝子”

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

主要发源地

……

一座襄阳城,浓缩了半部中国文化史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襄阳文艺青年

他们也是当代文艺青年的前辈哦

卞和在荆山发现“和氏璧”

卞和堪称历史上最有名的玉石鉴赏家。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楚国人卞和得到一块璞玉,捧着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是块石头,厉王就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玉献给武王。武王也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是石头,又以欺君之罪再次砍掉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怀抱璞玉在荆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后继之以泣血。

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其故:“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人那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卞和回答:“我并不是悲伤砍去了双脚,我悲哀的是,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这就是我如此悲伤的原因啊。”

于是,文王命玉工剖开这块璞玉,果真见到了稀世珍宝,遂以卞和的姓名命名为“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此玉为传国玉玺。

楚先祖在荆山、沮水劈山创业,形成了独特的早期楚文化,特别是卞和献玉以及和氏璧的传说,更是华夏文化中的一朵瑰宝。

地处荆山山脉的南漳县巡检有玉印岩,相传是卞和得玉的地方,又称“抱璞岩”。

汉水孕育了宋玉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男子当数楚国辞赋家宋玉(襄阳宜城人)。

提及宋玉,人们常会想到:貌若潘安,美如宋玉。实际上,宋玉不仅以貌美闻名,其文学才华也十分卓越,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宋玉与屈原并称为“屈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空穴来风、巫山云雨等成语典故及其变体,至少有117个来源于宋玉及其作品。

宋玉如何能与屈原同列并称?

“屈宋”这一说法,始自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在宋玉传世的16篇作品中,有14篇是赋体文学,多是以一个个小故事来对楚王进行劝谏,这些故事或天马行空,或以己为例,在当下仍具有极高的可读性。

由宋玉首创的楚赋开启了汉代大赋的先河,形成了赋体文学新体裁,历经两千年,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诸葛亮在隆中抱膝长啸

留下“隆中对”

千古智圣诸葛亮在襄阳城西的隆中演绎了一出“隆中对”,千古流芳,万世敬仰。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襄阳作为荆州治所,社会稳定、经济富庶、人才辈出,成为继洛阳、长安之后的全国文化中心、人才中心。

诸葛亮的老师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有“水镜先生”之美称,曾经客居襄阳十余年,开办学堂、讲授古文经典,司马徽向刘备大力推荐诸葛亮。

刘备到隆中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诸葛亮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他住的竹篱草庐依旧保存了下来,并为后人所珍视,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常寻之地。

王粲登楼

写下千古名篇

和诸葛亮同时代,在襄阳留下深刻印记的,还有“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境内)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诗、赋、散文,均成就斐然。

王粲自幼聪慧,博学多识,17岁前便已闻名京师。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由于北方战乱频仍,王粲离开长安,南下荆州投靠刘表。

王粲在襄阳悠游山水,读书赋诗,长达十五年之久,这也是王粲文学创作上的高峰时期。他的《登楼赋》,被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评价为“魏晋之赋首”,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

如今,位于襄阳古城东南角的仲宣楼,便是襄阳人为纪念王粲及这篇千古名赋所建。仲宣楼被列入“楚天四大名楼”之一。

习凿齿和释道安

习凿齿是东汉襄阳侯习郁的后人,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襄阳耆旧记》是中国最早的人物志之一,《汉晋春秋》亦为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

习凿齿精通史学、玄学、佛学,他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襄阳弘法。

释道安在襄阳弘法15年,使襄阳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序幕。

史料记载,释道安带着400多名弟子来襄阳传教,翻译佛经,建造佛寺,15年里他在襄阳兴建了谷隐寺、白马寺、檀溪寺等15座佛寺。当时,襄阳檀溪、岘山一带曾流传“一里一寺”的说法,足见佛法在襄阳之兴盛。

出生于襄阳的萧统

主编了《昭明文选》

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品七百余篇。

昭明太子萧统于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九月生于襄阳,其父萧衍曾作为南朝齐雍州刺史驻守襄阳,其母为襄阳美女丁令光。

公元502年,萧衍率兵讨伐萧宝卷,平定建业(今南京),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萧统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可惜30余岁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襄阳昭明台因纪念昭明太子而建,千年以来直至清末民初,一直为社会名流集会的场所。

清末名士、张之洞弟子王万芳有《襄阳好》十首咏赞襄阳美景,首篇曰:“襄阳好,第一是萧楼。唐道南东横地出,汉江西北接天流,城郭画中收。”这萧楼,就是昭明台。

孟浩然和他的“迷弟”

成就了襄阳“唐诗高地”

孟浩然开创了唐代最大的诗派之一——山水田园诗派,有李白、杜甫等众多超级“迷弟”。

孟浩然《春晓》摩崖石刻。全媒体记者谢勇 摄

孟浩然的作品基本都在描写襄阳的山水田园,如鹿门山、岘山、鱼梁洲、高阳池等风景名胜,诗风恬淡,意境清远,有些作品在平淡中含有壮逸之气。其最接地气的诗歌《春晓》让无数人反复吟嚼。

孟浩然有很多超级粉丝,如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解闷十二首》“吾爱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等。

又有多少人知道,超级“迷弟”们追随孟浩然的足迹数次来到襄阳,写下了多少名篇?

据统计,《全唐诗》中有4000多首涉及襄阳。唐代,50余位一线诗人,都曾游历过襄阳,都有赞美襄阳的诗篇留存于世。加上孟浩然、皮日休、张柬之、张继等本土诗人的众多名篇,共同成就了襄阳“唐诗高地”的美誉。自春秋至明清,几千余首吟诵襄阳的诗词,已然贯穿了中国诗歌词赋史。

米芾书画,扬名千古

米芾,世称“米襄阳”,是中国艺术史上在书、画领域均有开流创派之举的一代宗师,同时在赏石界更是开宗立派,被称为“石圣”。

作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米芾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其书法既驰骋诸家、功力深厚,又率性自然、大胆创新,形成了直抒胸臆、畅快淋漓的米氏风格。

襄阳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为了纪念我国北宋时期大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祠内45块碑刻为清康熙年间至雍正年间所刻。

襄阳知府高茂选晋谒米公祠时,嘱米芾后人米澍将他收藏的米芾、黄庭坚、蔡襄等人的墨迹摹刻。

《动静交相养赋》是米芾行书的代表作,为晚年时期所写,字体气势飞动,纵横自如,达到了雄逸苍厚的境地。《游虎丘》是其草书的代表作,诗文为朱长文作,流畅雅致,且具逸兴。此外,还有康熙临米帖、黄庭坚的《千峰瑛》等。

到了近现代清末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有↓↓

单懋谦(清同治时曾任吏部、工部、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所题米公祠三字铭刻在米公祠门额上。

王万芳(清光绪翰林院编修),书法与杨守敬齐名,并称“湖北二杰”。

吴庆焘(清末举人),曾为上海中华书局写过仿宋体,以刻字模用于印刷。

张国兰(安徽桐城人,光绪年间任光化县知事)与其子张文伯皆精书法,自成一体。张文伯还精篆刻,刀法凝重,笔意传神,高朴古茂。

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共产党领导的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给境内文艺创作带来生机:

陈荒煤创作了短篇小说《刘麻木》《打鬼子去》,张光年创作了《街头剧创作集》《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作曲),姚雪垠创作了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萧亦五创作了小说《王老虎》(后被老舍、赵清阁改编成话剧)等等。

资料图片 全媒体记者安富斌 摄

抗战期间,许多文化名人李公仆、老舍、姚雪垠、臧克家、碧野、田涛等到老河口慰问抗日军民和进行文艺创作、举办画展。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茉特莱也来到老河口访问。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1956年宜城县曲剧团改编上演的《玉美人告状》获得湖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表演一等奖和导演、改编奖,国家领导人董必武观看了此剧。

襄阳是湖北戏曲活动的中心之一,俗称“戏窝子”。特别是“襄阳腔”等声腔,为京、汉、滇、川等许多剧种所共用,远播海内外。襄阳涌现出了李喜华、郝桂萍、校毅之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

李喜华《秦雪梅·训女》剧照(资料图片)

近些年,襄阳的书画人才更是层出不穷。

有王树人、涂廷多等一大批书法家。

有王霞宙(枣阳人,湖北长江画派先驱,与张肇铭、张振铎并称为湖北"三老"画家)、曾仲涛、陈文芬、刘仲杰等一大批画家。

记者:张亚婷

编辑:刘澄芮

责编:刘燕 审核:杜红丽  终审:邹燕

(作者:张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