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6月4日电(李俊豪)加大工业用地供应力度,夯实工业空间载体质量,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园……近日,广州发布优化空间载体、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3”一揽子政策,为实现“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空间载体是工业发展的“硬支撑”。如何打造特色标杆工业园区,改造升级低效工业园区?如何创新混合产业用地?广州为我国城市优化载体供给、构建园区体系、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新思路。
从低效用地到高效利用 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带动增收
来到广州增城万洋科技城项目展厅,增城区仙村镇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未来图景映入眼帘,产城融合发展轴和园区生态景观轴纵横交错,高标准化厂房和定制化厂区鳞次栉比。
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紧邻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穗莞深产业带重要节点上,区位优势明显,曾经存在“在园企业规模小、规划空间布局乱、生产质量效能差、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各项产出指标“少得可怜”。
久旱逢甘露。2023年,该集聚区被列为广州首批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通过引入万洋集团作为投资运营方,将打造功能复合、融合发展的智慧型产业园区,形成产业办公商务区、智慧产业体验区、能源汽车体验区以及科创数据设计区四大特色发展片区,项目从策划到土地出让和企业摘牌全程不超过8个月的时间。
广州增城万洋科技城项目副总经理曾良林介绍,改造前,2021年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在营企业仅26家,年产值仅1.3亿元,纳税额500万元,产业低端低效。项目改造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83.4亿元,年税收约3.34亿元,带动就业岗位约2万个,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同时,项目改造提升城乡面貌,带动产城融合发展,实现市场主体、集体经济、区域发展多方共赢。
“点、线、面”精心提供服务 给企业营造一个“家”
通过走访发现,广州不少工业园区不仅为企业量身订造个性化厂房,提供研发办公条件,配套酒店式商务公寓、综合商超、智慧饭堂等生活设施,还“点对点”推送相关政策,搭建企业及高校院所的科技学术交流平台,加快推动成果转化,滋养企业茁壮成长。
广州市黄埔区京广协同创新中心实景图。新华网发 (受访者 供图)
由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培育孵化的光为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是一家掌握人工智能数据交换前沿技术,提供高端光芯片及光模块、3D感知模组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全链条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公共事务总监陈泽说:“园区非常重视培育拥有核心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政策辅导、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一系列多元化服务,加速园区内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狠抓核心企业“点”到紧盯重要产业“线”,再拓展到整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广州将打造集设计、研发、创新、运营、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工业综合体”,协同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和延链,增进园区产业生态内部资源对接和流通。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一级调研员周勤认为,从功能性布局来看,“工业综合体”不仅包含生产车间、仓储物流等功能性用房,还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辅助用房。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工业综合体”既包含了生产制造环节,也包含与高端制造强相关的研发创新、品牌运营等生产服务类环节。“工业综合体”是新型工业化在大都市城域空间的实体表达,通过功能集成、管理运营优化,以及注重可持续发展等方式,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
破题园区同质化竞争 实现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聚合
广州大部分工业园区为综合性园区,也有专注于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广东医谷、聚焦有机高分子材料完整产业链的华南新材料创新园等特色园区。部分园区在满足企业需求、推动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同时,存在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同质化竞争加剧等现象,并未形成错位发展,这给城市企业招商“添堵”。
华南新材料创新园航拍图。新华网发 (受访者 供图)
为破解各类园区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困局,“1+3”政策提出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园区软硬件解决方案,如聚力打造市级特色标杆工业园,引导新质生产力高端集聚,构建产业引擎型的核心载体。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陈键华谈到,聚力打造的市级特色标杆产业园主题鲜明、主导产业突出,有龙头企业牵引产业发展,代表的是广州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和产业竞争。园区不仅是生产经营的场所,更是企业合作的平台、产业协同的载体,实现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多链聚合。
对于经认定的特色标杆工业园,在达到相应产业发展目标后,广州市、区两级财政将按规定分别给予相应奖励,市级财政奖励总额最高可达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