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澎湃新闻报道,6月9日,福建省三明市教育局、广东省揭阳市教育局以及安徽省黄山市教育局纷纷发表公开信,呼吁考生平和看待高考、理性对待分数,希望能帮助考生端正心态,肯定自我价值。然而,面对这样的呼吁,评论区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表示支持,有人却不以为然,留言“高考确实不能决定一生,但却是入场券”“用人单位是看学校的”。
这样的留言背后,是“一考定终身”的顽固观念。诚然,目前在我国,高考是实现阶层流动最直接也最快速的方法。然而,学生并非通过高考就能“鱼跃龙门”,摇身变成人中龙凤,从此一帆风顺。博士郑雅君在《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中指出,就算进入名牌大学,不少学生也会深陷迷茫、随波逐流,她在文中称之为“直接依赖模式”。相反,我们能看到不少学子在高考后逆袭的故事,尽管他们高考失利,但努力向着下阶段的目标奋斗,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样活得精彩。
多数经历过高考的中国学生都难以忘记高三那一年的压抑,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让人身心俱疲。2023年,有学者对成都市675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高中生的整体学业压力和抑郁情绪都在中重度水平,身体上出现进食障碍、月经紊乱等问题,同时出现记忆力衰退、负性自我评价等抑郁相关症状。不少人甚至在高中毕业几年之后仍然梦见“数学答题卡忘了填”“考差了去复读”等场景,吓出一身冷汗。这些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学校和家长不断向学生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延长课时、增加作业、强调排名,以至于不少学生认为“考不好我这辈子就完了”。今年第16次结束高考的唐尚珺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年过35岁,他却仍被困在高考里,人生陷入停滞。他在媒体的采访中说:“我走了弯路,不希望有人学我。”
1999年,我国正式开始施行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需要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和筛选机制,中学阶段的教育或多或少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清楚,教给学生“如何考高分”只能让学生应对中学的环境,但如果能让学生学会面对“没有考好该怎么办”,才能让他们有能力面对未来人生中的每一个挫折。如果只是在高考结束后才“呼吁理性对待高考”,无疑是事后诸葛亮、站着说话不腰疼。让全社会形成对高考更开放、更放松的心态和氛围,让孩子们从小就形成对高考的正确认知,让他们不把“高考结束”当成“解放”的标志,而是能平和地、充满期待地走向下一个人生阶段,这才是应该下苦功夫的事。(何金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