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作为关键应用基础设施的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的生产力。在云计算的支撑下,中小企业顺利复工复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大幅加快,共同驱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云计算何以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基础设施?阿里云是怎样推动云智能普及、助推千行百业完成数字化改造的?记者日前采访了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
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云计算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技术底座
记者:云计算如何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中,云计算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张建锋: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是数字化成为培育经济新动能的杠杆。数字经济本身既是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也是助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云计算是数字经济的技术底座。在传统IT时代,“烟囱林立”的IT架构体系会造成重复投入、数据之间难打通等障碍。云计算把算力资源的供需变成了高效的“电网模式”,点击鼠标就像按下电源开关,云计算厂商把算力从数据中心直接输送过来,实现弹性存储、即取即用,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由此,云计算扩大数据规模、降低算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使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云计算的优势尤为明显,云计算可以将算力“批发零售”给无数中小企业,使得他们也能享受低价、高能的算力资源。
记者:云计算如何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张建锋:为做好疫情防控,云计算为经济社会线上超大规模协同提供了基础技术保障,为维系社会基本运行搭建了云上的“生命线”。
以云计算支撑复工复产为例,今年春节后,在线办公、在线教育需求大增,给线上平台带来巨大流量压力。超过1500万家企业组织、3亿人使用阿里钉钉平台上班、上课。为此,阿里云在两小时内新增部署了超过1万台云服务器,短时间内满足了数亿人的线上需求。
新基建将带来海量需求和应用场景,推动云计算进一步普及
记者:新基建将为云计算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未来,云计算怎样像水电煤那样普及到更多的组织和企业当中去?
张建锋:新基建将推动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还是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共性之一就是对数字化的需求。例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都是基于海量计算来实现,这就需要低成本的算力资源。因此,新基建对于云计算来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将带来海量的需求和应用场景。
云计算的进一步普及,可以从3个方面实现——
第一,云计算是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云计算的总体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如今,云计算不仅能够“反向定制”数据中心,还能定制数据中心的基本单元——服务器,甚至数据中心的“细胞”——芯片。2017年,阿里云开发了适用于云计算的神龙服务器;2019年,阿里平头哥芯片公司开始研发应用于神龙服务器的专用芯片。这些技术创新,可以使数据中心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能耗更低,实现效能最大化。
第二,通过云计算创新,能够降低用户的算力成本。此前,云计算已将应用部署时间从以天计缩短到以小时计,技术发展正带动其进入秒计时代。这意味着,云计算厂商的算力供给可以精细到秒级,逼近“随用随取、随用随停”的极限;在此基础上可实现按秒计费,让组织和企业的算力成本进一步降低。
第三,云计算的生态成熟,不断降低门槛、提升用户体验。与此前企业的简单信息化不同,数字化面临大数据处理、移动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复杂需求,对数字化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很多挑战。
过去,中小企业需要购买很多垂直化应用才能实现数字化管理,比如说考勤应用、财务应用、人力资源应用等。随着云计算的生态日益成熟,数字化的开发和应用门槛正在迅速降低,用户体验不断改善。如今,基于阿里云的钉钉为企业的应用开发提供了便捷服务,没有技术能力的中小微企业用很简便的方式就能建立自己的企业应用,加快创新速度。
做好做强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记者: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推进,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张建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社会更加意识到数字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政府、产业、个人,都能从数字化中获益,做好做强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未来社会,很多服务、物体、空间等都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一步挖掘社会生产力蕴含的新价值。不断推动数字政务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又可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例如,数字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动态管理、精细管理、科学管理的工具,很多企业不仅将组织架构全面在线化,还进行了组织流程改革,发生了深层次的“化学反应”。未来,企业、组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的大幅提高,将汇聚成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