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超级工程!11省市区水利厅走进保康工地现场观摩引江补汉项目建设

日前,水利部长江委组织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等11省市区水利(务)厅(局)及水利相关单位走进引江补汉工程保康段项目现场,开展数智建造、安全质量管控现场教学。



引江补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新动脉”,通过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其隧洞施工穿越复杂地质条件,技术难度极高,吸引了众多水利专家的目光。



该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沿线由南向北依次穿越宜昌市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谷城县和十堰市丹江口市,是我国在建工程项目中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中单洞长度最长、洞径最大、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

中铁十二局承担的土建6标段,输水隧洞总长18.65公里。面对大埋深、长线路、大洞径等技术特点以及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岩石强度、断层多、地下水多、软岩多等地质难点,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全面落实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公司打造“数字孪生水利”的建设要求,用新技术提升传统施工作业,推动工程建设向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打造工程建设领域新质生产力。





“一张大屏,一目了然!”走进中铁十二局引江补汉数字孪生智能建造中心,一排排大屏幕上实时呈现着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施工现场的各项作业环境数据和人员施工情况。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中心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应用成效,直观展示了这些前沿技术如何为项目的高效推进、精准实施和安全管控提供强大助力。

引江补汉工程是水利部首批数字孪生试点中唯一的全生命周期项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工程施工实时映射到数字世界,推进实体工程与数字孪生工程同步交互映像,建成了全要素、全天候动态监控体系,通过海量数据采集,叠加算法融合,生成多个供管理决策的数据看板,打造了高度“感知”的施工环境,全面提升了项目的精益化生产、数字化建造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局”。



“进入隧道,先戴定位手环。”在隧道口实名制通道,项目施工方为进入隧洞的每名人员都配备1个定位手环。该手环通过沿线每100米布设安装的定位基站,可将作业人员定位精度控制在30厘米内。

项目对进入隧洞的车辆、作业台车等设备均安装布设智能感应设备,进行实时定位、轨迹查询和危险状态预警,并将监控全方位覆盖现场隧洞及支洞、混凝土拌和站和办公生活区,通过AI智能算法对监控进行实时安全隐患分析,高效精准识别安全隐患行为。在项目“安全生产网格化”精益管理和AI监控技术的“联合监控”下,构建了全时、全域、全面覆盖所有作业面的安全管控体系。

借助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项目团队研发上线数字隧洞模块,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可直观看到每条隧洞的各类报警信息,辅助项目安全管控决策。如遇突发紧急情况,管理人员还可通过隧洞内的IP广播、应急电话对现场人员进行“远程提醒”,通过AI技术变被动管理升级为主动预防。







走进项目智能钢筋加工厂内,不见工人忙碌的身影,标准化、智能化的钢筋加工管控,让观摩人员倍感新奇。

项目团队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现场操作人员只需设置好参数,利用电脑控制,即可实现批量化精准加工生产。各类钢材的下料、剪切、弯曲、焊接等多项工序“一气呵成”,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目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



据统计,加工厂每日可智能生产钢拱架250根、钢筋网片500片、小导管400根、砂浆锚杆400根,为引江补汉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技术与经验的深度交流,更是对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重大项目——引江补汉工程的一次全面展示。观摩人员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和借鉴引江补汉项目的成功经验,为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未来,中铁十二局将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创新,进一步推动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工程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项目优质高效推进、打造“数字铁建”提供强有力支撑。


全媒体记者:鲁李友琦

编校:彦舒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张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