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有了“乡村妈妈”

新华社记者马丽娟

每天下午一放学,王昊就拉着妹妹前往社区党群活动中心,那里有位年轻的“乡村妈妈”在等他们。

出校门走两三分钟,不用过马路就到了“乡村妈妈”所在的竹林社区“爱心驿站”,兄妹俩按照桌上贴的姓名卡找到座位,坐下就开始写作业。这里的40多个孩子和他们兄妹俩一样都在上小学。

21岁的社区工作者杨婷今年大学刚毕业就当起了“乡村妈妈”,她清点完人数,随时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大学时取得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她,没想到这里成了自己第一个“教学实践点”。

竹林社区是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最大的“村改居”社区。“我们之前入户摸排发现,社区有不少留守儿童。”杨婷说。

王昊老家在隆德县凤岭乡齐岔村,3年前父母为追求更好的教育,在竹林社区租房供他在附近的乡镇小学读书,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则外出打工。“我们老两口都不识字,不会辅导作业,我还要经常回老家种地干活,老伴儿心脏病做了手术,最多能给娃娃做做饭。”王昊的爷爷王俊录说。

相较于城里娃有条件参加托管班、“四点半”课堂、兴趣班等,乡村课外教育资源短缺,加之许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无力监管,放学后这段“真空时间段”里“孩子去哪儿”的问题尤为突出。隆德县团委书记田野告诉记者,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一些留守儿童学习跟不上,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性格易变得孤僻。

2018年底,得益于闽宁协作,在福建省两家企业支持下,隆德县在全县13个乡镇建成20所“爱心驿站”,招募志愿者担任“乡村妈妈”,为留守儿童开展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亲情陪护、安全教育等工作。

“我们尽力找学历高、有爱心的年轻妇女,这些‘乡村妈妈’中有6个本科毕业生,其他是高中或大专学历,有农村留守妇女,也有妇女主任。”田野说,“乡村妈妈”每月有2000元补贴,隆德县每年还对她们开展两次培训,请高校教育学专家讲课。

竹林社区的“爱心驿站”是一间会议室改造的教室,桌椅齐全,书架摆满彩色图书,墙上贴着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王昊很喜欢这里,“早点写完作业就可以看课外书,周末还能和小伙伴看电影、玩游戏。”

杨婷告诉记者,这两年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明显进步,“最重要的还是他们心理发生了变化,作业能写完,在学校受到老师表扬,孩子们有了自信心,会表现得更好。”

目前隆德县“爱心驿站”已累计为400余名留守儿童服务,田野觉得这还远远不够。“现在一些‘乡村妈妈’专业性不足,更多发挥的是亲情陪护的作用,明年我们准备组织她们到区外大城市学习,为孩子们提供更专业的课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