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在保康,“四个结合”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保康县积极探索将“五共”理念与三美乡村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社区建设补短板、信访源头化治理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注重整体谋划,又紧抓关键环节,努力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山区实际又具有山区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初冬时节,在保康县马良镇鸡冠河村,河道治理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那边儿就是号称的‘金渠’,整体在我们村里,估计有7公里左右。”保康县马良镇鸡冠河村党支部书记何玉宝向记者介绍道。

为什么这条河道名叫“金渠”,故事还得从20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讲起。

马良镇政府干部黄飞告诉记者,清乾隆八年(1743年),倡导修建水利工程,从大林岩一直到红岩岛,筚路蓝缕17年,才把这个大渠建成,并取名“永乐堰”。后来时任南漳县令徐公来到鸡冠河考察的时候,说“永乐堰”堤坝坚固、泉水涌动、灌溉百亩、造福百姓,于是便感叹道“永乐堰”堪称“金渠堰”,“金渠”之名由此来。

两百多年来,得益于这一河两渠的滋养,鸡冠河的千亩良田年年丰收,养育了这一方百姓,美化了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一河出青山德润古镇,两渠引绿水泽被新村”的美好面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渠”因为年久失修,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村支“两委”征求群众的意见后,积极争取水利政策,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筑堤坝、修堰口,只为让“水资源”更好地惠泽乡邻。

何玉宝说,按这个坝的设计规模,百年不遇的洪水都可以抵御,估计还有一个多月左右就可以完工了。

“现在没有一块田放不到水,不好放的,哪里该整的,都弄的棱棱正正的。”保康县马良镇鸡冠河村村民秦启雄说。

聚焦流域综合治理,打造“共抓大保护、当好守河人”治理体系。各地坚持以“党旗红”引领“生态绿”,将绿水青山的环境保护理念厚植人民心中,持续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水网。

保康县马良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潘大悟表示,将以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激发广大党员群众主人翁意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人民群众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强化基层治理的关键要素。走进马桥镇中坪村法治文化广场,耳濡目染皆是法治思想,感知感应全是法律元素。每一块石头、每一个石凳,都篆刻有法治故事、法律知识、法治格言。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只有把制度建立起来了,才能把人心凝聚起来。我们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的进程中,始终将法治理念根植于群众心中。”中坪村党委书记黄森林说。

看得见的环境在悄然发生变化,看不见的民风也正成风化俗。以前,中坪村婚丧嫁娶、生日乔迁等酒席繁多,村民的“人情账单”不堪重负。为了刹住一路狂飙的人情风,2013年7月,《村规民约》再次修订,办酒席在中坪村不再“任性”。

中坪村8组村民李敬军的女儿202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我们一家人本打算风风光光地为她举办一场升学宴,但中坪村有村规民约,我们作为中坪村的一份子,要自觉遵守,最后我们打消了举办升学宴的念头。”李敬军回忆说。

《村规民约》看似寻常,实则能量巨大。33年间,中坪村依据国家政策调整和村情变化,先后6次对《村规民约》进行适时修订,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自治意识已在群众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捋顺千条线,才能用好这根针。保康探索推行的“五共”理念与“四个结合”工作法在社会治理中深度融合与应用,为开创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保康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结合保康实际,以共同缔造为抓手,将“五共”理念贯穿“三美乡村”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社区服务补短板、信访工作源头治理等工作的全过程,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抓好联系群众服务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鼓足干劲、奋发进取,确保2025年底实现全县257个村、19个社区共同缔造的全覆盖。”保康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柳发贵表示。

全媒体记者:姜雪飞 邢忆星  

通讯员:梁遗峰

编校:莲花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