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东村的小朋友在新修缮的村民活动广场上荡秋千。
资料照片
在明东村端午文化旅游节上,孩子们在体验民俗风情。
资料照片
明东村雪景。
姜 涛摄
在明东村端午文化旅游节上,孩子们在表演传统扇子舞。
资料照片
核心阅读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一个曾经贫困发生率达35.49%的东北村庄,如今积极利用当地资源,改善村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旅游资源,村民们的生活变得红红火火,贫困户全部脱贫。
冬日清晨,从龙井市区出发,车沿着龙北公路向东南驶出,不出半小时就到了目的地。群山环绕,满目的苍松翠柏已披上白衣,在暖阳的照射下,13个自然屯错落分布,黛瓦白墙愈显明丽……
这里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第一书记韩宝宁兴冲冲地说:“一会儿有个福建的旅行团要来参观,刚安排好他们的食宿。如今村里可热闹了!”
搬进新房 发展新业
常住人口全入医保,扶贫项目兴旺发展
见到79岁的老人南基学,心头不由一颤:老人左臂袖口空空荡荡,仅凭一只手,正灵活地整理用来烧热火炕的玉米瓤子。“上家来坐坐吧,炕上热乎。”见到记者,老人不由得笑红了脸。进门脱鞋,盘腿而坐,火炕温度刚刚好。屋内窗明几净,淡黄色的炕垫上一尘不染。
38年前,南基学随父亲从黑龙江迁到这里,就此扎根。“当初看上的就是这里的好山好水,有种不完的田。”不料,在一次摆弄铡草机时,由于操作不慎,南基学失去了左臂,生活越来越紧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南基学被认定为贫困户。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3年前,南基学搬出了居住30多年的泥草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他还主动当上了村里的卫生员,每月固定收入800元,加上低保和产业分红,家庭年收入已经破万。2017年,南基学摘了帽。“你看我现在过的日子,房子是新的,我和老伴都有医保,顿顿都能吃上肉。等开了春,我想带老伴去外地旅游。”南基学笑着说。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兴旺。韩宝宁介绍:2016年起,村里协调争取资金700多万元,实施了养牛、米酒、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2017年,明东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
全村常住人口100%纳入医保、8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建了起来、“因贫辍学”现象彻底消灭、对5个村水源地实施严格保护……韩宝宁细数村里的变化,由衷地说:“作为驻村干部,我能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乡村的关怀。”
人才回归 技能提升
柏油路修到家门口,矮草房变身特色庭院
午后,沿着村间小路上山,来到村里的草场。十几头西门塔尔牛正在坡上吃草。放牛的是位40多岁的男子,名叫玄昌浩。“我从小就喜欢牛,觉得它们憨厚可爱,原来放学就帮邻居看牛。现在,眼前这些都是我养的牛。”玄昌浩打开了话匣子。
玄昌浩说,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村里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挣的每一分都是辛苦钱,搬运工、服务员、销售员,什么都干过。”2009年,考虑到陪伴照顾家人等因素,玄昌浩决定回乡发展。“在村里照顾母亲的日子,我发现村里有几户人家散养了几头牛,这一下点醒了我:为何不做些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呢?”
2017年,他买下61头肉牛,靠着悉心的照料和从外地学来的技术,第一年就赚了30多万元。19头、23头、25头……每年都有小牛犊出生,最多时,玄昌浩的牛圈里有120头。玄昌浩一年收入中,仅养牛一项就接近50万元。如今,村里又追加了100万元投资,以玄昌浩的养殖场为基础,将养牛项目发展成扶贫产业,每年固定为贫困户分红。
不仅如此,2016年,玄昌浩成为村会计,如今已长住在村里。“村里提供了舞台,我才又一次扎下了根。”
这几年,又有3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明东村创业。“这些年轻人在外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本领,是壮大村里事业的最佳人选。”韩宝宁说。今年7月,韩宝宁通过邮寄、网络等渠道向在外务工的明东村人发出了一封他撰写的信件,名字和他最爱听的一首歌一样,就叫《一封家书》。
这封“家书”细数了明东村自2016年以来的点滴变化,“矮小草房变身为特色庭院”“木板篱笆变为景观栅栏”“柏油路修到了每家的门口”……信的最后,韩宝宁写道:“家乡的建设需要你,因为你们永远是明东村的主人。”“信发出后,不少在外打工的明东村人给我发来微信说‘看哭了’,一定会慎重考虑这个提议!”韩宝宁欣慰地说。
依托优势 吸引游客
挖掘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年接待10万人次
“脱贫只是起点,要让明东村的父老乡亲稳定致富奔小康,必须用好我们的独特资源。”说话间,记者便和韩宝宁行走至新修缮完成的村广场,一块2米见高的石头上书写着四个大字——“明东育人”。
村内的明东学校,如今已成为吉林省第一个村级博物馆。19世纪,明东学校的前身“明东书塾”开设了许多近代教学科目,是名副其实的延边地区近代民族教育的典范。
韩宝宁说,从2016年开始,明东村扶贫包保单位吉林省交通厅就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起来,积极帮助明东村谋思路、找门路。
韩宝宁告诉记者,结合明东学校等景点,村里相继投入资金建设了村旅游停车场、旅游接待中心、休闲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明东村还主动融入地方整体规划,与镇领导一起积极组织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申报活动。如今,明东村年接待游客量达10万人次。
夜幕降临,村口的咖啡馆已是灯火通明,金香花忙前顾后,招呼客人:“我老公身体不太好,一直想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常住,几经周折来到这里。”金香花和老公2017年从图们市来此创业开的这家咖啡馆,因其独特的装修风格和可口的餐饮已在延边州小有名气,成为明东村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地”。“现在我们也是新明东人了!”金香花对现在生活很满意。
韩宝宁说,驻村这4年,他早已把明东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记者手记
盘活老资源
迈开新步伐
在外人看来,明东村的“底子”不错:明东学校旧址、淳朴深厚的民俗风情……可就在几年以前,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却鲜有人问津,宣传力度不足、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接待能力差等制约着村子的发展。韩宝宁们通过脱贫攻坚战,激活了明东村沉睡多时的资源。各类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大家不仅口袋鼓了,“脑袋”也活了,比如有不少村民拿出闲置农房资源,办起了民宿。
利用的是沉睡资源,走出的是崭新之路。明东村的嬗变给人启示:只要抓住机遇,群策群力,将地方优势转化为振兴之道,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闪亮绽放在神州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