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做好“衔接”开新局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开局之年,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奋进。央视网特别策划《2021·经济学家“解”两会》,展望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坚定长期向好的发展信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被列为“十四五”时期和本年度的重点工作之一。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村农业工作,更直接关系到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和良性运行。

做好“衔接” 开新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任务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特别要强调的是,我国特定的人口、资源禀赋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小农户经营将是我国未来农地经营的常态。因此中央一再强调,要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这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中,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为小农户提供生产服务、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生产融资等方面的服务,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是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这正是考虑到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十四五”时期实现了有效衔接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将逐步转化过渡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体制和政策体系。

产业融合 农民受益

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只有乡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富裕农民、繁荣乡村,也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和人才。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宽农业增收渠道、解决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农民不仅能从农业提质增效中获得收益,而且也将从二三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润。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促进。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城市和乡村产业布局的合理调配,促进大城市、中型城市、小城市、县域、乡域的多层次产业发展布局,可以使产业、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一定要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因此中央提出,要加快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可以预想,“十四五”时期,乡村产业振兴势必推动乡村成为产业兴旺之地、城乡居民宜居之地,万亿农民终将受益。

严守“底线” 防止返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紧张的大国来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底线性目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更为重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重点要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其中,藏粮于地的核心是耕地,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强化耕地保护。而藏粮于技的核心是种子,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伟大成就,现行贫困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但是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农村人口仍然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和帮扶,防止规模性返贫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性要求。(校对/李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