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亮:当好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在安徽省萧县杜楼镇杜集村,有一个充满凝聚力、战斗力的村委会,提到村里的“两委”干部,就不能不提村党支部书记王臣亮。这位土生土长的基层人大代表、村干部敢闯敢干,在创业成功后,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他牢记党员、企业家职责,带领村民一步步摆脱贫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春节前夕,安徽明亮面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加工厂房里机器轰鸣,一粒粒小麦在振动、去石、擦打等一系列程序后,研磨成雪白的面粉进入“配粉仓”。

2000年,35岁的王臣亮筹集5万元资金回村创办了这家面粉厂。他坚持“秤杆子”实诚,无论是上门收粮还是为村民存粮,他宁可自己亏点儿,也不会让农户受损失。凭借着好口碑和能吃苦的品质,几年间王臣亮把一个小面粉厂经营的红红火火,成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安徽省先进集体。2014年,他当选村党总支书记。从此,他便一直奔走在带民致富、为民谋发展的路上。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如何增强“两委”干部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摆在王臣亮面前的第一道难题。谋定而后动。针对村情民情,王臣亮烧起了“三把火”,整章建制、建强战斗堡垒,破除“陈规陋俗”、狠抓作风建设,发挥模范作用、激发担当作为。干部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干群关系融洽了,村民的信任也提升了。

早年间,薛天秀家里的3亩麦子只抽穗不结粒儿,眼瞅着大半年的辛苦投入要打水漂,老人心里非常难过。王臣亮得知后联系了县农技专家,诊断出麦子得了枯萎病。他一边劝慰老人一边帮他联系保险公司申请理赔金,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将300元的保险赔付金争取到了1000元。“这样干实事的好干部把村里老少爷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俺们信任他,尊敬他。”薛天秀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杜集村曾有267户515名贫困户,让所有贫困群众摘穷帽,是王臣亮这些年思考最多的问题。王臣亮依托面粉厂,采取“公司+”的利益联结方式与村民和贫困群众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他实行优先收购小麦、优先加工小麦的“双优模式”,以高于市场价格和周边村民、贫困户签订“粮食订单”,让大家实现种粮增收。针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按照“龙头企业+贫困户”的运作模式,通过优先务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小额贷款合伙经营等方式带动近200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6年来,杜集村集体经济总量从负债壮大到12.4万元,全村267户贫困户实现清零,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多。“这些年村里贫困户能甩掉‘帽子’,除了自身努力外,离不开老王的付出。”杜楼镇人大主席许剑深有感触地说。

贫困户脱贫后如何确保不返贫?王臣亮提出“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培育优质小麦良种基地、转包林地发展村集体经济,多途径增加村民经济来源,联系合肥农学院定期对村民开展“技术充电”。“播种时每亩用16—20斤粮种,收成时能增加400斤产量。以前老法子是每亩用种30斤,造成小麦密度高反而容易倒伏,降低产量。”脱贫户张全治告诉笔者,经过培训后,他7亩地小麦年产量增加近6000斤。

“与乡邻富伴随而来的是村容美。”王臣亮带领村民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开展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等活动,清理村沟塘周边垃圾20余吨。他全力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路通道路硬化64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多盏,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投资修建村文体中心……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村庄实现美丽“蝶变”。

“今年围绕产品开发、服务体系的建设,我准备再增加10万吨的粮食收储库,开发粮食深加工产业,让更多的村民在深加工产业链上实现小康梦。”王臣亮鼓足了干劲,吹响了杜集村乡村振兴的进军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