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现象。《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北京、山东、广东、浙江等主要用工地,深入招工企业与市场调研了解到,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复工复产加速推进,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制造业熟练工与高端人才紧缺,服务业与互联网行业吸纳就业增多。专家认为,年轻人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缓慢是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劳动力呈现“有限供给”态势,随着复工复产加速推进,“招工难”“用工贵”等问题凸显。
——再现“抢人”长龙,老板选工变为工挑老板。近期,广州市中大布匹市场附近不少城中村的街道两旁,挤满了拿着样衣、举着招工牌子的制衣厂老板,甚至排起千米长队,等着被工人“挑选”。一些招工老板告诉记者,眼下制衣工紧俏,尽管日薪较往年提升近两成,但站了几天仍招不到几个人。
春节以来,广东、山东、浙江等地均出现“用工荒”。位于山东济南的圣泉集团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产销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用工难题限制着企业的发展。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燕俩说,年后新项目开工,有1500人缺口,“一个月只招到150人,虽想尽各种办法,但当地好像已招不到人”。
——一线熟练工与高端人才两头缺,结构性矛盾待破解。受访企业普遍表示,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一线操作熟练工和具备高技能、高素质的高端人才缺口最大。浙江义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截至2月底,向政府上报用工需求的企业达350家,需求岗位超3.8万个,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岗位,尤其缺少熟练工。
卧龙电气(济南)电机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员工缺口达400人,但近一个月才招到十几个合适的人,“许多应聘者难以胜任岗位需求”。广州某质谱仪器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优秀人才都被服务行业和互联网公司抢走,辛苦培养起来的人才也面临不断流失的困境。
——用工要求放宽,用工成本增加。为了招到工,一些企业只能不断放宽要求。卧龙电气人力行政部部长高绍静说,前几年招工年龄限制在“30岁以下”是一岗难求,但最近两年放宽到“45岁以下”还招不到人,“尤其是今年,为了满足疫情过后的生产需求,已将年龄放宽到55岁”。一些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表示,大部分岗位对体能和精力要求较高,选择“大龄工人”也是无奈之举。
义乌市水晶之恋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龙说,相较去年,工人的月工资已经上浮近500元,成本增加不少,但依然招不到人。广东部分制衣厂老板说,制衣工的日薪已经超过500元/天,最紧缺的车位工、四线工、烫工月薪涨至6000元至1万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年轻人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同时,随着劳动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用人单位面临“无人可招”与“无人敢裁”叠加之痛。
——年轻人“嫌弃”制造业,“00后”更爱当骑手。由于制造业工作时间固定、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到制造业就业。卧龙电气车间工人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从小没吃过多少苦,工作累一点就开始抱怨,“钱多点少点反倒不重要,他们看重的是自由”。
与制造业相比,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更强。阿里巴巴发布的《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显示,2020年,平台骑手超过300万人,其中“90后”占比近50%。而《2020年00后蓝骑士报告》显示,近一年来,新注册“00后”蓝骑士数量同比增长近2倍,他们更青睐灵活自由的工作,并有近一半人愿意把这份工作推荐给同龄人。
——招人难裁人更难,“员工比企业更强势。”北京某服饰企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既招不到人,又不敢裁员”。“劳动法太厉害!员工辞职时动辄要你赔偿几万、几十万元。”她说,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企业在“五险一金”、加班费等方面普遍有不少欠账,经不起员工翻箱底算细账,企业越来越弱势。
一些受访企业家说,相较于招工难,劳动纠纷更会动摇企业信心,在当前疫情和经济形势下,更希望企业和员工唇齿相依、共克时艰,如果一边招不到人,一边又纠纷不断,结果一定是“巢倾卵覆”。
——东西部扶贫协作边际效应递减。近几年,东西部协作扶贫为东部地区带来了一批较为稳定的劳动力。例如,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社局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从新疆、湖南湘西州引来务工人员。然而,脱贫攻坚任务完成,部分项目将不再有专项补贴,而且,随着大量企业与项目落户贫困地区并不断发展,就地吸纳劳动力,此类引进劳动力的路子可能越来越窄。
面对用工难题,受访专家与企业负责人建议,加快产业升级、建立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并强化人力资源服务,进一步拓宽东西部劳务协作。
一是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建立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受访专家认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老路已经行不通,关键是要通过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改善用工环境吸引年轻人。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机务段高级工程师王娟表示,随着产业不断升级迭代,年轻人也需提高自身本领。有关部门和企业可联合建立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除了教授专业技能,还应适当扩展其艺术、创造等领域知识,从单一技能培训走向多样化培训,提升工人综合素质。
二是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建立劳动力供需监测预警平台。专家认为,部分地区集中出现招工难,除了整体劳动力供需矛盾,还与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相关。这些地区可通过强化人力资源服务、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来吸引劳动者,运用好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招工提供更大支持力度。部分企业负责人建议,建立科学的劳动力供需监测平台,实时动态监测供需矛盾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对可能出现的用工缺口期提前预警并干预。
三是结合乡村振兴,进一步拓宽东西部劳务协作。部分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建议,建立人才交流跨区域协作机制,依托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实现东西部用工联动。例如,加强与湖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对接力度,将劳动力信息采集工作细化到乡村,做到用工信息对称,用工服务到企到人。(记者 万志云 赵小羽 霍思颖 北京 济南 广州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