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苏“三农”改革系列报道之二 淮安市淮安区:集体领办合作社 农民增收奔小康

编者按:以占全国3.8%的耕地,生产占全国5.5%的粮食,养活全国5.8%的人口!这是江苏交出的“三农”答卷。自2011年起,江苏多地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累计承担107项改革试验任务,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

春风再鼓劲,扬帆正当时。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江苏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水平更高?连日来,人民网记者奔赴江苏各地,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采访。

“青椒、茄子、番茄要马上下苗了,得在5月20日育秧之前,再丰收一波。”一大早,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丰年村党总支书记卢攀峰便与村集体合作社的成员们在育秧大棚内开始了培土种植。

“在育秧大棚闲置时种植蔬菜,这又是我们合作社开展的一项新尝试。”卢攀峰得意地说,2017年,丰年村尝试了以村集体为单位的改革试验,仅仅一年,原来的省定经济薄弱村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我们必须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土地产出效益低下、涉农资金投入分散等问题进行专项破解。”淮安区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嵇勇介绍,2017年,淮安区启动了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扶贫、社区股份合作”为内容的“党建引领 一点五试”农村集成改革试验,通过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和耕作合作社为载体,创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带动富民增收。

 

卢攀峰(右)在育秧大棚内忙碌。马骅摄

一个贫困村的蜕变

村集体负债、村民矛盾多、环境一团糟……2013年的丰年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工作确实不好干。”为了村里的发展,卢攀峰没少操心,但成效始终不大。

当下,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日渐成为普遍现象。这不仅造成部分农村空心化严重,甚至出现了无人耕种的局面。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了乡村“老大难”。

2017年,淮安区在全区334个行政村中筛选出了包括丰年村在内的6个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居作试点,开展“党建引领 一点五试”农村集成改革试验。为此,卢攀峰开始带领村民成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

“按照改革蓝图,村集体要带资入股,运用200万元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财政资金,新建烘干中心、购置烘干设备及附属设备;村干部要带头出钱入股,与合作社共进退;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享受保底收益加二次分红。”在卢攀峰看来,这是他一听就觉得“有戏”的尝试。

卢攀峰果断说服家人,率先拿出家中全部的25万元积蓄入股。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成员也一次性入股资金43万元,成立了集体经营性质的登丰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开启抱团发展模式。

统一供种、供肥、施药,农技人员定期现场指导……告别了过去的单打独斗,短短一年,原本抱着试试看的村民们便尝到了甜头,除了保底分红外,每人每亩地还能拿到50元的二次分红,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了加入。“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由合作社运转呢。”卢攀峰说。

从2017年的6.4万元,到2018年一跃增长到24.9万元,2019年达到76.5万元,截至2020年,丰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突破100万元大关,带动低收入农户43户,进社农户人均年增收4600元。同时,村集体还先后投入40余万元,修缮道路、桥梁、涵匝,开展河道整治,不断美化乡村环境。

缪锦丛操纵植保无人机。万士俊摄

改革从1.0升级到2.0

晚上10点,车桥镇蛇峰村干部缪锦丛回家倒头便睡。3月份以来,他都异常忙碌。缪锦丛除担任村党总支委员、村委委员、报账员以外,还在村集体领办的登峰农机合作社担任农机操作手。

农事立足早与抢,随着气温回升,正是小麦春季化除最合适的时间。“最近7天内,我需要驾驶高地隙植保机完成农田作业约2000亩。”缪锦丛说。

“有动力!”尽管很辛苦,但在缪锦丛看来,现在的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按股分红。村干部不仅能参与种植管理,与产量绩效挂钩获得管理报酬,从事农机驾驶操作,还能按作业质量数量取酬。

2019年,在原有试点的村居基础上,淮安区尝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的试验,也就是“党建引领 集成振兴”改革2.0版,新增了9个试点村居,蛇峰村便是其中之一。

“在第二批试点时,我们提出了村干部必须人人入股,强化利益联接的要求。田间管理绩效报酬制度更加完善,落实了每年提取固定集体积累,用于合作社稳定持久发展的利益分配方案等。”嵇勇表示。

缪锦丛的改变,便是受益于此。“通过机制创新,我们合作社更加强调企业化运作,创新激励政策举措。比如,落实增量绩效,对试点村居集体增收增量的20%,通过一定程序可以用于村干部的绩效报酬。”蛇峰村党总支书记万士俊透露,像缪锦丛一样的村干部,每年可增收5万多元。

干活有动力,发展有方向,销路不犯愁。作为大米产销地之一,如今,由蛇峰村集体领办的车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功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了“塘河桥”大米商标,实现了从卖稻到卖米的升级。“塘河桥”大米不仅在去年入选江苏省扶贫消费产品目录,更走上了线上销售的平台,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采购协议。

从蛇峰村的“塘河桥”大米,到沙吉村的“苏嘴西瓜”、卢滩村的“卢家滩”芡实,一大批独有的品牌农产品逐步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这是淮安区集体经济探索实践取得的成果。一年多来,当地紧紧围绕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心任务,大胆试、大胆闯,有效实现了项目资金使用由条块化向系统化转变、土地经营由零散化向规模化转变、集体增收由物业管理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合作社运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产业布局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改革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且不断加快。

“下一步,我们将在产销渠道上再突破,做活线上线下产销经营,加快市场化运作,拓展更大的市场销售渠道;将在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上求突破,将更多利润留给村集体和农民,持续推动壮村富民。”对于未来,嵇勇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