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喀斯特地貌地下存不住水”。
“每年干旱季节,村里的一多半纠纷都和水有关。”保康县赵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说,以前,村民经常要步行十几公里到隔壁镇挑水。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里尝试通过凿窖围堰的办法修建大型蓄水池。但由于地质地貌特殊,蓄水能力差,几代人的心血都付之东流。2007年,第五次修建蓄水池虽然成功,但水量、水质没有保障,吃水问题依然无法根本解决。
转折发生在2017年。时任保康县县长的张世伟探访九路寨村磷矿钻探时发现,随着钻头转动,地下水大量涌出。张世伟得到启示,这几个村子都是喀斯特地貌,既然打磷矿能钻出水,打井或许也能。
几个月后,第一口井在赵家山村开始施工。“地下都是空的,怎么会有水?”“石头缝里找水?天方夜谭!”村民们不敢相信。
大型钻机、空压机24小时作业,4天后,当合金钻头深入地下350米时,一股清泉汩汩流出。第十二天,当施工队打到地下483米深时,出水量达到了100多立方米。
“实践证明,在喀斯特地貌区打深井取水是可行的。”张世伟介绍,保康县委托湖北省地质勘查部门,对全县25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查,其中符合地下含水层走向和储量条件的有9处。几年来,10口深井相继打通。其中,最深的漆园村水井达1030米,覆盖周边7个村,受益人口3400余人。
有了水,“庄稼结籽不保年,日头一晃苗打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村民杨培林流转了70亩土地搞种植,农忙时一天有30多人在田里干活。通水不仅解决了大伙的饮水问题,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去年,有水抗旱,我们才保住了幼苗。农作物长势好,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杨培林说。
目前,保康县以10口深井为依托建成水系连通工程,修建了10处集中水厂。“以开凿深井为依托、以兴建水厂为轴心、以铺设管网为引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跨村联片供水,最大限度地扩展供水范围,让更多村民得到实惠。”保康县水利局局长卢文举说。
(节选自4月23日《人民日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