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相互割裂。他强调:“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这为学科的融合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指明了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本来是一体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两者逐渐分离开来,这是符合人类知识形态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分工,就不会有人类知识的进步,不会有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但是,这种分工本应只是相对性的,因为不应该也不可能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截然分开。如哲学必须以总体性思维面对整个自然和社会。如果每个哲学研究者都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天地,而不是不断开阔眼界,哲学是不可能有前途的。

我们一直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但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分野日益凸显。此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甚至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其联系也越来越松散和淡化,合作和交流越来越少。比如,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但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科学研究来看,文史哲不仅分了家,而且隔膜越来越明显。

当今时代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更深入、多向度的对话与交流。当前,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复杂性,是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都不可能完全把握的。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手段造成颠覆性改变。同时,现代科技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才能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只有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共同聚焦和联合协作,才可能为解决问题找到更完美的答案。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引导,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是难以实现的。同样,如果不关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很难保证,也很难走出自己的新路。交叉融合既是发展趋势、创新路径,也是现实需要。

自然科学研究如果不融合一些人文精神,或者不在人文精神之光的照耀下发展,其意义和方向就可能出问题;同样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果缺乏自然科学的科学精神,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其结论和价值也必然缺乏坚实的根基。

科学精神是一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科学精神就是立足客观事实,依照理性要求,求真务实;按照基本逻辑规则梳理思想,表达见解。毫无疑问,哲学社会科学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也许同时意味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历史上有若干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进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例证。近年来,我本人在从事阐释学特别是强制阐释论和公共阐释论研究时,就曾多次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概念。这种在人文研究中引入自然科学方法的尝试,成败自有评说,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随着大数据的引入和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普及,对于借助自然科学方法和概念论证、阐释、描述精神现象的意义,我们或许可以有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