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风云四号B星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近年来,全球静止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已逐渐不能满足各国日益增长的观测需求,中国与美、欧、日、韩等争先发展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中、美、欧更是同步开展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研发工作。放眼全球,中国造“星”实力如何?
6月3日,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图为资料图 赵冲 摄
中、美“星”同期发射 欧洲“星”还在研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介绍,美国GOES-R系列和中国风云四号系列均已在2016年底同期发射,而欧洲的MTG系列目前仍在研制过程中。
作为美国最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GOES-R系列共由4颗卫星组成,卫星装载的有效载荷包括先进基线成像仪(ABI)、闪电成像仪(GLM)以及空间环境探测仪器。但由于研制费用、研制难度等原因,GOES-R系列没有发展基于迈克尔逊干涉原理的高光谱三维探测功能。2016年11月19日,美国GOES-R系列的首颗星GOES-16发射升空,卫星设计寿命为15年,包括10年在轨运行和5年在轨存储。
欧洲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MTG系列由MTG-I(成像卫星)和MTG-S(探测卫星)两类卫星组成,共规划了6颗卫星。MTG-I成像卫星载荷包括灵活成像仪(FCI)、闪电成像仪(LI),首颗星预计于2022年发射;MTG-S探测卫星载荷包括红外探测仪(IRS)和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探测仪(UVN),首颗星预计于2024年发射。
6月3日,风云四号B星成功发射,图为资料图 赵冲 摄
风云四号“双星出列” 覆盖亚太等区域
历经10余年预研和7年工程研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风云四号A星于2016年12月11日发射入轨。A星在国际上首次单星实现对地实施“多光谱二维成像+高光谱三维探测+超窄带闪电探测”气象要素实时综合观测,全面提升了中国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物理参数的全天时、高频次、多光谱、垂直、定量探测能力,实现了中国乃至全球静止轨道气象观测能力,由多光谱二维成像到高光谱三维探测的技术跨越。
风云四号A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大幅提高了中国遥感卫星技术发展水平,引领了全球静止气象卫星从“平面”探测跨入“平面+立体”综合探测。该卫星投入运行以来,中国对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监测识别时效从15分钟提高到5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9%。该卫星观测范围覆盖亚太、印度洋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据服务中国和全球用户,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序列,国际影响很大。
在A星的基础上,风云四号B星进一步提升了观测时空分辨率,尤其是新增的快速成像仪,可实现对台风暴雨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连续灵活观测。风云四号B星将与A星在轨形成“双星观测”格局,观测范围覆盖亚太、太平洋中西部和印度洋地区,实现对台风初生地区的观测覆盖,每天24小时不间断获取多类遥感数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