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砍价”的医保药买不到?8.4万家机构安排了

中国政府网上有网民提问:国家组织的三批次药品集采,老百姓非常欢迎,但我们这里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根本无法买到集采目录中的便宜药品,希望相关部门能解决问题。

“我个人也时常收到亲戚朋友发来的各种咨询短信,问某某药在哪里能买到。” 6月18日,在国家医保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专家、医疗保险服务处处长冷家骅在会上表示,之前的药品供应确实存在一些服务盲区。那么现在这些医保谈判药买不到的问题解决了吗?究竟到哪里能买到这些安全、有效又实惠的药品呢?

国家医保局6月18日当天发布了谈判药品配备机构名单(第二批),这批名单中涵盖了全国8.4万家定点医药机构,对92个医保药品做了相应的配备。

这份名单让患者有了“用脚投票”的能力

“药品配备是有市场属性的,药品从企业生产车间经过流通领域再到医疗机构,是需要符合市场规律的。”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史录文表示,药品保障供应的大前提是,企业需要在市场规律下去进行药品的供应保障。

换句话说,要解决药品的供应和配备,不能像一些公众想象的那样,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干预进行“计划配给”去“简单粗暴”地解决。

如何既尊重市场规律,又有效引导利润较少的药品顺利进入药店和医院?

这考验着国家医保机构的管理智慧。

“如果说一个医疗机构什么创新药都没有,患者就会‘用脚投票’,很可能就不会去那里治疗了。” 冷家骅解释了公布名单中蕴藏的“走一步看三步”的智慧,以前公众没有查询途径,网上也没有公示,每家医疗机构配了哪些药很难了解全面,但现在都能查到,如果两家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相差无几,哪一家能够准入更多的药品,意味着它在患者服务方面更胜一筹。

也就是说,一旦谈判药品的配备信息在药企、医疗机构、公众之间实现了对称,患者就会“用脚投票”。反过来也促进医疗机构和药店配备医保用药的积极性。

为此,国家医保局建立了报送机制,组织相关企业对92个谈判药品的配备情况进行了报送,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开发报送和查询模块,并在首页设置访问端口,患者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就能查询到92个药品的配备机构。

数据显示,与4月份(第一批谈判药品配备机构参考名单)相比,临床急需药品的配备情况持续好转。19个临床急需药品配备机构数量从3324家增加到5572家,增幅达68%。覆盖省份的数量也持续增加,平均覆盖省份的数量从22个增至25个。

这份名单也透露了医疗机构和药店的“软实力”

“国际上这些年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最新治疗药物,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药物,在我们国家医保局2020年新纳入的药物当中都有体现。”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元凯教授说,癌症治疗用药配备机构总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多,增加最多的药品机构配备总数增加了244%。

“医疗机构能不能够把国家已经谈判准入的药品纳入自己的实际服务范畴,是对医疗机构公益性、综合管理能力的考验。” 冷家骅坦言,买创新药和买方便面、香肠不一样,不是会吃就行,需要医生掌握这些新药的专业使用经验,也需要更多的专业药事服务做支持。

除了配备更多的专业药学人员进行技术支持,医疗机构和药店还需要考虑成本问题。药房需要配备更多的品规、物流储存等方面的成本也有所增加,这些都需要用现代医院管理的手段进行消化。

“例如如何通过提高医院内部信息系统的应用,达到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的目标,是非常复杂的。”冷家骅说,“只要广大的患者还没能有效、安全地用上药物,医疗保障的服务就没有走完‘最后一公里’。而这最后一公里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据介绍,国家医保局还将继续扩大谈判药品报送范围,优化报送程序,健全定期发布机制,加强指导调度,通过持续更新发布谈判药品配备机构名单推动谈判药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