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药品集采展现更强“定向议价能力”

6月23日,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根据公开的集采文件,本次集采共涉及62个药品(按照通用名计算共58个品种)137个品规,2020年在省级采购平台金额更是高达550亿元,从数量到采购金额,堪称史上最大规模集采。最终61个品种集采成功。此次中选药品平均降幅56%,明显高于此前几批52%、53%的降幅。

前几次药品集采,已展现出极强的议价能力。不过,分散或局部集中采购,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议价能力。如今,不仅以量换价成为现实,而且把纳入医保目录等议价筹码摆上了桌面,中标药品即使大幅让价,仍可薄利多销,获得可观利润。以我国人口基数之大,用药数量之多,药企不敢忽视这个庞大的市场。也正因为药品集采具备强大的议价能力,才能让药价普遍出现大幅跳水。

第五批集采不仅展现出了极强的议价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呈现出“定向”的特点。这一点首先体现在过去几批集采很少涉及的注射剂,这次注射剂却成为主角,涉及的金额占全部金额的70%。由于注射剂主要由住院患者使用,受此影响,患者需要支出的住院费用将得到大幅减少。也就是说,这种“定向”不仅意指降低诊疗费用,而且对准医疗费用支出“大头”,具有很强的精准度。

“定向”还对准了跨国药企和其所属药品。此次集采中标企业中有10家跨国药企,涉及11个产品,跨国药企参与程度显著提高。此前第三批和第四批集采中,跨国药企报高价“弃标”出局,曾引发业内讨论。跨国药企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参与,再次证实了药品集采的巨大议价能力和吸引力。受此趋势影响,国内外药企争相参与的竞争局面,有望形成。

药品集采的议价能力在提高的同时,还需要相应措施来加以扶持,特别是要加大谈判药品“进院难”的解决力度。以注射剂为例,根据规定,医保谈判药品可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双通道”购买,而又因为注射剂只能在医疗机构内使用,所以必须下大力度确保这条通道通畅,保障医保谈判药品供应,充分满足临床使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

经历了五批次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之后,不仅集采成功的药品逐次增加、惠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流程日益成熟,影响力日益提升,药品集采不断变化的难点与重点,也可通过提升工作针对性等来加以化解。这些措施和其他配套措施一起,让药品集采模式日臻完善,使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