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共黑龙江省委诞生地和办公旧址。
北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北安,是黑龙江省黑河市所辖县级市,名字取“北方平安”之意。我曾多次去过北安,知道它是座交通枢纽城市。最近几年,我在媒体上看到北安有了新的城市定位——“塞北延安”“北国枪城”。对后一个定位我没有疑问,建在北安的庆华厂是新中国第一个专业冲锋枪生产厂,也是新中国当时最大的枪厂。对于北安与延安的渊源,我并不十分清楚,北安为什么能获得“塞北延安”的称谓?再来北安,我要解开这个谜团。
带着疑问,我来到中共黑龙江省委旧址陈列馆参观。几年前,北安对中共黑龙江省委旧址和黑龙江省政府旧址进行保护性维修,利用旧址辟建了陈列馆,还利用《黑龙江日报》社旧址辟建了北安博物馆。我了解到,1945年11月15日,延安干部团奉命创建东北根据地,其中的195人,从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出发,历时75天,行程近8000里,胜利抵达北安,并于抵达北安当日建立了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完整的省级人民民主政权。北安博物馆副馆长边瑾介绍,这也是一次“小长征”。为了丰富陈列馆的内容,获得更多资料,边瑾曾走过这8000里全程,还寻访了195人中的健在者或其家人,了解了许多当年一路艰辛跋涉的故事。边瑾介绍,195人中,有11名是党的七大代表,例如,中共七大代表王鹤寿,1945年至1947年任黑龙江省委书记;首任黑龙江省委副书记范式人,也是第二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同样是七大代表。《黑龙江日报》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省级党报之一,最初创办《黑龙江日报》的4位采编人员均是延安干部团成员,包括社长侯野烽、副社长章子冈和张向凌、女编辑马彦。
陈列馆设有《从延安到北安》专题展,在专题展的开始部分有一幅地图,地图上用醒目的红线标出了当时延安干部团奔赴北安的行军路线,直观表现了干部团横跨8个省、从延安到北安的行走轨迹。那北安为什么称为“塞北延安”呢?我向边瑾和北安博物馆副研究员郭昕请教。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用兵,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为此,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陈云为委员的东北局,派遣干部2万多名、军队10万多人奔赴东北。干部团到达沈阳后,彭真命令赵德尊带领其中的195名延安干部团成员奔赴北安,与当地的革命力量汇合,消灭日伪残余,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土改、剿匪、支前,为东北、全国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正是这195名先驱者在北安的广袤原野上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然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干部团到达后,在北安成立了10余所军政干部学校,有东北军政大学,在北安招收两届学生,培养2700人;东北工兵学校,1946年7月在北安原侵华日军营房举行开学典礼,在北安期间共训练四期学员,解放战争中,这些学员在搭建浮桥、爆破、抢修公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黑龙江军政干部学校,校长高衡,也是当时的延安干部团成员之一。这些学校与延安颇有渊源,为支援前线和共和国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干部和专业人才。
北安,是一座有红色基因的城市,这红色基因是干部团195人从延河畔带来的,然后在乌裕尔河畔发扬光大。红土地上的延安与黑土地上的北安,渊源深厚,北安市已与延安市宝塔区正式结为友好市(区)。延安精神浸润了北安,滋养了北安,孕育了北安,燃亮了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