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多家单位在成都举行仪式,宣布正式启动《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
格萨尔是古代藏族英雄。千百年来,藏族群众吟唱着对格萨尔的崇敬和赞美,汇成一部享誉世界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直至今日,这部史诗仍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多地传唱。
《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拟自现有的300多部格萨尔故事中遴选出最为经典、传颂最为广泛的作品100部,组织藏、汉语翻译专家及作者共同协作,将其翻译为汉文作品出版,为汉语读者领略这部登峰之作,饱览中华民族繁盛壮丽的民族文化创造条件。
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它是藏族民众自古以来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座巨大文化宝库。”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族文学研究室研究员李连荣说,从内容上看,《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反映藏族民众的民俗习惯、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学等各方面思想文化的百科知识全书。
千百年来,“格萨尔”以说唱的形式,在一代代说唱艺人口中活态传承。2006年,“格萨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介绍,这部史诗不仅在中国西南部高原的广大牧区和农村传承千年,还在境外的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流传,成为“一带一路”不同族群间文明对话、互鉴的重要例证。
“当《格萨尔王传》从亘古高原走入世人视野,就以恢宏壮阔的史诗体,彻底改变了世界史诗的文化版图,一举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活态史诗。”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出版社原社长、喜马拉雅文库首席专家周华说。
2019年,由四川出版集团策划、投资,喜马拉雅文库搜集、整理,四川民族出版社及四川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格萨尔王传〉大全》首次亮相,总计1.3亿字、汇编成300卷精装本的原版史诗引起了极大轰动,并入选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格萨尔王传》是人类史诗领域的一座高峰,但面对它,广大的汉语读者只能望“峰”兴叹。《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正是在万千读者的热切期盼中应运而生的。
一个甲子的汉译工作奠定工程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格萨尔王传》的搜集、抢救、保护和翻译工作。李连荣将《格萨尔王传》汉译工作分成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青海文联主持《格萨尔王传》手抄本的翻译工作,在部名、人名、骏马名、武器名、特殊专用名等方面尝试了术语统一与规范工作,为以后的汉译术语规范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末,来自多家机构的专家着手翻译工作,摆脱了前一时期“呆板死译”的影响,特别是出现诗人整理本与作家编撰本,产生了广泛影响;
进入21世纪,汉译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开始探索团队协作工作方式,汉译水平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李连荣指出,尽管过去的汉译存在各种不足,但总体上表现出翻译水平逐渐提高的态势。经过一个甲子的汉译实践,不仅积累了汉译史诗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和青年才俊。
“以往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实施《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奠定了基础。”李连荣说。
李连荣表示,《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将在尊重“忠实性”第一原则的基础上,兼顾“文学性”与“音译”原则,尽最大可能保证汉译工程“民族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最强阵容全力铸造传世之作
“这部史诗从青藏高原的‘地方性民间口头叙事传统’到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民族民间文化、再到国际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步都离不开史诗文本在不同语言间的切换和译介。”诺布旺丹说,纵观格萨尔史诗的演进发展史,它的每一次华丽转身,都离不开翻译的桥梁作用。
李连荣说,《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不仅为汉藏民族的交流交融注入人文层面的凝聚力,更是以通用语向全世界展示了绝无仅有的格萨尔史诗财富,从而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诺布旺丹表示,当下除母语读者外,对格萨尔史诗的理解和认知,依然停留在为数不多的浅尝辄止的译介作品上。语言的壁垒,仍然是外界进一步理解这一伟大史诗不可逾越的鸿沟。
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罗布江村说,《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用“工程”二字,可想而知其体量之庞大,其内容之浩瀚,其任务之艰巨。
据悉,《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参与各方都派出了最强阵容。该工程由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担纲指导,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巴蜀书社、喜马拉雅文库联合执行。翻译团队将挑选15~20位最优秀的翻译人员,并进行相关翻译技术培训。选本将依据《格萨尔王传》发展内部规律与结构脉络,选择最为经典、传颂最为广泛、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100部作品进入汉译程序。《格萨尔王传》百部汉译工程将陆续分批出版,预计2023年底全部完成。(记者周洪双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