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东中西部多地高校走访了解到,在疫情防控有序进行的背景下,校园线下招聘正常开展,就业市场不断回温,但疫情后续影响仍未消退,对毕业生就业心态影响较大,学生就业选择更加趋稳,“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持续。
与去年相比,今年校园线下招聘已基本恢复正常。2021年上海市春季人才招聘会暨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择业招聘会是疫情发生以来长三角四地联合举办的最大规模线下招聘活动,950家企事业单位带来2.2万多个岗位,其中近200家来自苏浙皖的企业“组队”前来上海“抢才”。
大连工业大学就业管理科负责人徐润生说,学校春季“双选会”提供了8000多个岗位,跟去年相比企业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位居西北内陆的宁夏师范学院,自3月开学以来也已举办多场招聘会。
“企业岗位需求变多了,我们选择也多了,今年有的企业来招人甚至都招不够。”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应届本科生彭飞说。去年,他所在专业30多名学生仅13人正常就业,而今年有意向就业的25名同学基本都已签约或有了着落,他自己也通过校园招聘签约一家国企,起薪5000元左右。
多名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较去年增加35万,政策性岗位却同比减少,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尤其是对于二本院校,还面临“双一流”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挤压”,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不同专业就业形势差异很大。
整体来看,在二本院校,特色鲜明、就业方向明确的专业就业压力小;“万金油”式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山东一所普通高校学生处负责人介绍说,该校工科专业毕业生供需比为1:3,管理类、文史类专业供需比为1:0.8,不同专业就业形势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