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绿色留空间 为乡村添活力

乡村生态空间,旨在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障环境承载容量提供空间。

在江苏宜兴,乡村生态空间优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通过统筹规划、突出优势,当地实现了对乡村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

南部是连片山林,北部是湖荡水乡及沃野农田——打开市域地图可见:位于太湖之滨的鱼米之乡江苏宜兴,像一幅“三山二水五分田”的水墨画卷,山水资源非常丰富。

依山傍水也是当地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优势和特色——通过对乡村生态空间的统筹规划,在这幅画卷中适当挥洒与留白,勾勒出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风貌……

沃野农田:有序耕织美丽乡村

站在宜兴芳桥街道金兰村村部眺望,东面是工业集中区,厂房林立;北面,沿着蒋史港、李沙浜等河道,分布着27个村民小组,被黑色柏油路面与彩色路灯勾连起来,房前屋后种植着红枫与香樟。

“十多年前,村里还不是这个样子。”65岁的村民邓小华回忆,过去村里连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各家零散的农田大量抛荒,年轻人一半都外出打工了。

“环境不好,人留不住,产业不行;没有产业,缺乏人气,环境更糟,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要在乡村空间布局上破题。”金兰村党总支书记蒋仲良说,从2003年开始,他带着乡亲们肩挑背扛,从将道路修好、基础设施建好、卫生死角清理好做起,努力营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村容村貌。

在此基础上,金兰村梳理乡村肌理、重新规划空间布局,这些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头一件,是将位于村庄东部的废弃破旧农房有序拆除,利用闲置土地或土地置换,建立起工业集中区,引进机械、汽车材料等乡镇企业,部分村民到镇上安置,部分村落向西部集中。目前,金兰村全村已入驻54家企业、年销售额11亿元,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吸引回乡,到企业上班。

另一件,就是2014年起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村办合作社,近400户农户把2780亩土地以承包权入股,小田连成大田。合作社进行绿色种植、统一经营,还发展了稻米加工生产线,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土地流转以后,我到合作社进行田间管理,除了入股分红之外还能打工挣钱,年收入有6万多元,比过去多了一倍多。”村民邓小华说,屋前是蒋史港生态驳岸,屋后是千亩良田风吹麦浪,村里还有健身娱乐广场和综合服务中心,如今工作像在景区,生活像在花园。

宜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科科长王烨峰介绍,乡村的功能首先是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要转向绿色有机、生态的生产方式;其次,乡村是广大村民生活居住地,要让村民有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此外,乡村还承担着作为生态本底、为区域提供生态产品的功能。

“在金兰村,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蒋仲良说,金兰村通过生态空间的优化布局,助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持续调整,形成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兴旺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湖荡水乡:一湖清水两次转型

水产自然村口的太湖边上,几艘船一字排开,60岁的徐荣法正指导工人们到打捞点进行巡查。徐荣法说,“我们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一般是自动化机器打捞,边边角角、芦苇荡里的或者应急打捞则可以人工开船。”

船是渔船改造的,生活半径也未改变,徐荣法在水上工作了半辈子——最早在太湖里围网养殖,后来为治理水环境改为湖面捕鱼,现在则成了蓝藻打捞队的“徐队长”。

徐队长的两次转型,也对应着他所在的宜兴市周铁镇、周铁村的两次转型。

周铁镇紧贴太湖西岸,呈狭长状分布。本世纪初,化工和养殖是当地发展的“两条腿”。全镇有化工企业300多家;在各水产村,渔民们则以围网养殖、捕鱼为生。2007年开始,周铁镇重新布局国土空间规划,倒逼出一条“淘汰落后产能+生态修复优先+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新路径。

这次转型,形成了镇村空间的“一增一减”。增减之间,都是为生态计。

周铁镇党委书记陈忠强介绍,一方面,持续推进“去化行动”。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关停化工企业149家,减少年应税销售超50亿元、税收超2亿元,腾出化工土地2250余亩。

另一方面,实施控源截污和退圩还湖工程,整治沿太湖3公里缓冲带水产养殖户300户,涉及鱼塘面积4060余亩,关停整治规模畜禽养殖场134家,还湖水域面积超过3000亩。

空间腾出来了,新的发展从哪里来?“也要‘两条腿’走路。”陈忠强介绍,第一次转型瞄准的是机械装备产业。在周铁镇73.2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间内,聚集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全镇已有近300家机械装备生产企业。

第二次转型则是发力文旅产业。总面积8828亩的大拈花湾文化旅游康养项目,由15家化工企业腾退而来,于去年底开工建设,目标是打造太湖生态保护“新引擎”和文化旅游“升级版”。

徐队长未来的家,也已规划在图纸上,即将建造在景区里。根据空间布局,包括上岸渔民在内的626户拆迁农户,将在大拈花湾景区内南部150亩的安置小区居住、在景区全域各岗位工作。“那时,满眼都会是湖光山色、水清岸绿!”徐荣法说。据介绍,大拈花湾项目去年10月签约,目前正在规划建设阶段,预计将用6年左右建设完成。

连片山林:美丽风景串点成链

从空中俯瞰,在宜兴南部山区张渚镇东线,有一条全长近20公里、由川善线—善龙线—善林线构成的“绿径”,像一条项链,串起沿线的和谐五洞、蝶舞上东、安逸石罗等特色村落景点。来自南京的背包客朱翔沿途骑行,玩了三天还意犹未尽。

这条“绿径”名叫“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带”,在张渚镇共有4条:东部梁祝风情人文运动带、南部窑湖小镇旅居休闲带、西部禅意栖居农耕体验带、中部桃花积翠飘香风情带,从2018年起因地制宜分段建设,涵盖13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带动175平方公里、7.5万人口发展。

宜南山区美丽村庄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绿径”有何作用?

“自然生长的乡村,因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或产业导入作用不够等原因,实施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和刚性不足。”张渚镇党委书记张敏介绍,例如,村落之间的道路宽窄不一、朝向不同,因为缺乏规划,无法修建大路,车辆往来不便,另一方面,因缺少规划,村落之间甚至会出现同质竞争,限制了乡村旅游在更大空间内整合资源的潜力。

张敏继续解释,建设“绿径”,就是对原先碎片化的乡村进行系统化的建设,把各村单独的建设变成连片成带的整体开发。

如今,翻建的五洞村就生长在“绿径”上、融进产业中:栋栋农房点缀在山水之间,配套设施齐全,四周果树环绕;农户们办起民宿、开起农家乐,让自然风光延伸到家前屋后。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条“绿径”连缀起山水城林,打开了乡村空间,张渚镇也成为无锡首批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区,下属各村获国家级生态村、全省最美乡村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