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唤起更多青年共鸣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好看了——认同这一观点的年轻人在不断增多。一部《觉醒年代》,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并且长尾效应明显,依托口碑持续吸引更多观众。近年来,《跨过鸭绿江》《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国》等唱响主旋律的作品都受到年轻人欢迎。许多人在视频网站上热情追剧甚至重复观看,在社交平台上对情节人物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并且因为这些作品开始主动去了解历史、研究历史,自发地缅怀革命前辈,筑牢理想信念。

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品何以“圈粉”年轻人?我们可以在这些优秀作品中寻找共性:扑面而来的年代感,流畅自如的历史叙事,大片品相的制作……原因不一而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主旋律作品所表现出的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是澎湃的情感。在作品中,它可以是爱国者、救国者的正气,可以是开拓者、斩棘者的勇气,也可以是弃黑暗而向光明的青春气,更是为理想昂扬向上的奋斗之气。这些作品多取材自壮阔历史现实。历史上那些闪闪发光的人物,那些被血与火淬炼而成的人生,那些饱经磨砺的理想与信念、意志与品性,成为我们寻觅浩然正气的源头、创作正能量作品的宝矿。

《山海情》中基层干部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誓把戈壁滩变成金沙滩;《跨过鸭绿江》中志愿军英雄英勇无畏,在危难关头表现出钢铁意志;《大江大河》中,工农商“三重唱”,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是最强音;《理想照耀中国》中一代一代为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人们,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浩然正气可以跨越时空、跨越代际,尤其在今天年轻人爱国热情高涨、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的背景下,更具感染力,更能唤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苏轼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要想吸引年轻人,除了作品中鼓荡着荡气回肠的浩然正气,还需有酣畅淋漓的“快哉风”,在当代语境中即意味着叙事手法和叙事节奏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觉醒年代》中,史实纷至沓来,却不干瘪;思想风起云涌,却不抽象。说到底,在于主创做到了融思想交锋于戏剧矛盾,化精神活动于人物塑造,从而让浩然正气气韵生动。大处实、小处虚,一环扣着一环,有冲突、有悬念,循序渐进直至高潮。

文艺作品不是脱离历史真实的杜撰,也不是对历史照本宣科的还原。年轻观众对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品有自己的审美需求。他们期待在其中获得一种“艺术真实”,即不一定完全按照史书记载塑造人物、架构情节,有时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也能让人于片段间识长河之貌。正如《山海情》里的方言、戈壁和沙尘暴,给观众一种过目难忘的浪漫真实。《觉醒年代》中,鲁迅写《狂人日记》,酣畅之时的情难自已;陈氏兄弟留法前与其后牺牲的镜头并置……这些带有电影质感的细节,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说到底,文艺作品不是要紧跟热点话题走,甚至围绕热搜来拍剧,文艺作品的使命是记录时代,引领风尚,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文艺既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是充盈着浩然正气的作品被年轻观众喜欢的深层原因。

随着观众审美的不断变化,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品也不断面临转型。面对庞大的青年观众群体,文艺作品也需要有新的面貌和气质。以澎湃的浩然正气感染人、引领人,并给人以审美享受,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品必将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