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独居老人有了“电子保姆”

老人家中的“电子保姆”传感器。 干儒森 摄

中新网杭州7月22日电(张煜欢 黄龄亿 魏嫣然)今年88岁的童禹昌在杭州市拱墅区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已独居六年多时间。三个子女时常担心老人的安全起居,商量着是否请个保姆或将其送至养老院颐养天年。但“家”的观念对老人而言根深蒂固,居家养老被其视作最大心愿。

“这些都用不着,我一个人照顾得了自己。”童禹昌对子女说,“加上现在我还有了个‘电子保姆’,你们大可放心。”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银发浪潮”下,居家养老如何做成为社会共同面对的必答题。在杭州拱墅,被通俗称为“电子保姆”的“智慧居家养老环境辅助AAL系统”的出现,成为当地应对“老龄化”的解题方式之一。

街道内的数字驾驶舱。 张煜欢 摄

在童禹昌家中,玄关、客厅、卧室、厨房的门墙上均安装着传感器——这便是街道为老人安装的“智慧居家养老环境辅助AAL系统”。其由流水传感器、门窗磁传感器、烟雾报警器、SOS一键呼叫器、智能网关等多项智能设备组成。

如借助流水传感器,“电子保姆”可掌握老人做饭、喝水、上厕所等用水情况,以此判读老人生活是否正常。假如过长时间未接受传感信号,则预判老人发生摔倒、突发疾病而无法行动。

在街道的“数字驾驶舱”,数字化大屏上的“老人守护”板块已同步导入预警信息数据,如当老人已长达数小时未用水,其预警信息会立即弹出,地址、时间、姓名、具体信息等内容则滚动显示,值班人员会第一时间通知老人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查看情况,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灯芯巷社区网格员朱书华是童禹昌口中亲切的“小朱”,隔三差五会上门与老人唠唠嗑。她说,社区内独居老人多,即便日日走访也担心没有24小时照顾周全。“自从安装了这个系统,老人们心里踏实多了,我们也更放心了。”

据统计,天水街道是杭州市中心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街道,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12000余名,占总人口比重26.5%。居家养老是这些老人的普遍愿望。

“系统上线后,如果老人有在家突发疾病或者意外摔倒的情况,我们都能第一时间得知。”天水街道公共服务办负责人龚滨滨介绍,目前街道已为42户老人免费安装了“电子保姆”,到年底计划扩大至100户。

将智慧养老嵌入老人日常生活,将民生领域的急难愁盼通过数字赋能进行解决,其背后,正是当下杭州开展的“民呼我为”活动的具体映照。

记者从杭州市委改革办了解到,5月杭州正式部署开展“民呼我为”主题活动,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旨在聚焦百姓、企业、基层的高频事项,按照“大场景、小切口”的要求,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政务服务、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形成一批民众爱用、基层受用的多跨场景重大改革成果。

“电子保姆”的出现,仅是上述主题活动下杭州智慧养老推进的一个侧写。今年以来,该市拱墅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构建系列数字化养老场景,“智守e家”平台可通过对老人精准画像,筛选出合适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上城区、西湖区等地推出“家庭养老床位”,借助智能养老设备和信息服务平台,让失能老年人在家中享受24小时生命体征监护、康复护理等专业化机构式照护服务。

眼下,杭州正加快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将基本实现90%以上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的迫切愿望。让城市中每个人都能享受数字赋能下的美好生活,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社会红利,“城市温度”亦由此显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