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透过乌兰达来家的餐厅窗户,可见外面一片绿意盎然。 奥蓝 摄
中新网鄂尔多斯7月26日电 题:时隔20年,毛乌素沙地牧民乌兰达来的两次治沙
作者 奥蓝
“以前种树只有投入没有收益,但是能让我在沙丘的包围中活下去;现在种树不仅能改变生态,更能让我过上好日子。”
乌兰达来今年55岁,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乌审召闻名的治沙植绿大户,半辈子都在让“不毛之地”毛乌素沙地“毛起来”。如今,他所承包的6700亩沙地几乎全都披上了绿衣,盛夏时节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但乌兰达来告诉记者,他最初种树时只是迫于生存压力,并不太情愿。
1997年,乌兰达来32岁,恶劣的沙漠环境让他终于动起了植树的心思,他也是同村牧民中最早一批想着要种树的。“那时候的沙子是会‘跑’的,有时候一觉起来家门口就多了一座大沙丘。”
于是,乌兰达来向邻居借了一辆毛驴车,一车一车地将沙柳拉到家后面的沙窝子种。忙活了一年,种了20多亩。
图为为牛羊种的“口粮”。 奥蓝 摄
随后的20年,这20多亩绿色慢慢地变成了50亩。谈起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种树,乌兰达来有些感慨。“种不起啊。家里一年的收入才仅有万元左右,每一棵沙柳的成本大概在4元左右,还要投入大量精力,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观念的转变发生在2006年。这一年,乌审召开了一家生物质热电厂,牧民沙地里的沙柳正是发电的原材料。
“沙柳竟然能卖钱?”2006年,在亲戚的“安利”下,乌兰达来再一次动起了种树的心思。
“既能挣钱还能改善家乡的生态,国家也有帮扶政策,我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这一次,乌兰达来豁出去了。他不仅卖掉了所有牲畜,还从银行贷款数十万元,花3年时间将自家6700亩沙地几乎全变成了绿色海洋。机械化设备帮了他大忙,1天能种100-200亩,比1997年时候的效率,高出百倍。
图为乌兰达来走在自己亲手栽种的绿荫下。 奥蓝 摄
随着沙柳林日渐繁茂,乌兰达来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他把平茬后的沙柳卖到电厂,又重新养了牛羊,再加之政府的生态治理项目的补贴等,年收益已稳步迈入10万元大关。
“沙柳的叶子其实还是特别好的牛羊饲料,沙柳本身还是很好的发电材料,但我之前一直都不知道,只知道用它扎羊圈。”乌兰达来总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低、不懂科学,一谈起从前更是觉得有点亏。
再也不用在黄沙中挣扎生存,不用辛辛苦苦种树,也不用赶着牲畜在沙漠里到处找吃的……如今乌兰达来的生活轻松了很多,照看牛羊和草场、欣赏绿色的美景是他的日常,补种树苗、将沙柳平茬后送到热电厂这样的体力活他都雇人做。
但他也有烦心事:“现在不好雇人了。1997年的时候,我请周边的人帮忙,一天50-60元,大家都干得很卖力。现在260元一天的工资,都找不到好帮手。”
绿色给乌兰达来带来庇护,也成为动物们的乐园。牛羊栖息树下,蝴蝶在草丛中翩翩起舞,野兔子、野鸡时不时穿梭其中,候鸟也会每年定点来“打卡”。
“变化太大了,以前站在家里举目四望全是黄色,除了牛羊不见一只活物,除了狂风呜呜几乎听不到其它的声音。现在的我每天早晨都会被野鸡叫醒,吃饭时望着窗外,心都要醉了。”
图为乌兰达来正在检查枝叶有无病虫害。 奥蓝 摄
按照草畜平衡标准,乌兰达来可以养300只羊和几十头牛,但他只养了100多只羊和30多头牛。
“不能不养,也不能多养。”乌兰达来解释说,牛羊的舌头是清扫害虫的天然扫帚。它们在啃食沙柳、柠条枝叶时,树上的虫子会被这些大舌头们刮到沙地上,被高温的沙地烧死。然而,当牛羊数量多了以后,它们挤在一起不仅会吃沙柳的叶子,还会啃沙柳的树皮。“那样沙柳就活不成啦!我不想,也不敢拿我的林子冒这个险。划不来!”
为了保障牛羊的口粮,乌兰达来还在家门前种了数十亩苜蓿草。如今正值盛夏,一片初绿新长成,看得人神清气爽。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在乌审召,以前治沙是一道单选题:要生存,还是要经济效益?而现在这成了一道多选题。正因如此,当地牧民们的植绿积极性都比以前高多了。
如今乌兰达来的沙漠草场中,成排的沙柳高大舒展、生机勃勃。这也是乌兰达来植树成功经验的活招牌。有人来向他请教沙漠植树经验,有人会向他买树苗,当地的林业局也邀请他去帮助周边的牧民种沙柳。“周边有2万多亩的沙柳都是我帮着种的呢。我相信,在我们这些老百姓的努力下,毛乌素会越来越绿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