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高原上那抹闪亮的红

记者手记:高原上那抹闪亮的红

新华社拉萨7月26日电 题:记者手记:高原上那抹闪亮的红

新华社记者王琦、李

西藏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南极和北极之外名副其实的“高极”。

记者连日来在阿里采访时,遇到数位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共产党员。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他们的风采,让党的红色旗帜在雪域高原上飘扬,成为一抹闪亮的红。

“更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从阿里狮泉河镇车行1个多小时,记者来到革吉县的直属库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世纪50年代初,以3顶帐篷和10处山洞为基础,这里逐步发展成阿里地区直接管理的储备库,承担着物资储备、应急救灾这些重要职能……”70多岁的久美老人在现场给观众讲起了这里的历史。

老人告诉记者,他在旧西藏是农奴出身。和平解放后,革吉县来了解放军,解放军自己吃不饱,却还把食物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当时他就觉得解放军都是大好人,下了跟党走的决心。在日后的工作中,老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前几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革吉县打造的直属库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开放。老人听闻后,放弃安逸的晚年生活,主动应聘并成为基地的管理员和讲解员,晚上就住在基地。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来这里时,胸前别着党徽的久美说,他喜欢这份工作,想把那段红色的历史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只要身体还行,我就会一直留在这里,直到讲不动了。”久美告诉记者,“我会给年轻人们讲新旧西藏的对比,告诉他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还会和他们说要趁年轻多干活,更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把先烈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7月的狮泉河烈士陵园,不时有人前来扫墓。

陵园里,97座墓地分别属于63名进藏先遣连烈士和孔繁森等34名在建设阿里过程中牺牲的烈士。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守墓人”扎西加措。

2007年,当时不到30岁的党员扎西加措正式成为这里的“守墓人”。十几年来,每天查墓穴、清杂草,97座墓地,他都要一一走过。

“这些年,有没有过换工作的想法?”记者问。

“没有,我很热爱这份工作。”扎西加措说,“烈士们是为解放阿里、建设阿里而牺牲的,他们安葬在这里,我就要尽义务,把烈士们的墓守好。”

扎西加措告诉记者,在今年广泛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来陵园祭扫的人更多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先烈的事迹,把先烈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说。

“要为党多发挥一些余热”

当记者来到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80多岁的老党员次白扎巴家里时,看到客厅的桌上摆放着“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次白扎巴的家人说,老人把他荣获的这枚纪念章看成宝贝,平时会把纪念章保存在箱子里,每天守在旁边。是因为得知记者要来,他才舍得把纪念章拿出来。

老人说,他童年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后,他分到了田地,还光荣地入了党。20世纪60年代,他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们种青稞、栽树苗。如今,苗圃已成为村集体的支柱产业,村民们也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次白扎巴说,这些年,在党的关怀下,他家住上了新房,还买了电视。当记者问他喜欢看什么节目时,他说,看得最多的还是新闻,中央的、自治区的,都爱看。

日土镇党委书记王飞介绍说,他们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还会邀请老人过去讲党课。尽管年事已高,但老人从不因身体原因推脱。“老人经常说,虽然他听力不好,但腿脚没问题,要为党多发挥一些余热。”

“镇上还有像次白扎巴一样的老党员,他们会对我们工作中的不足直接提出意见,从不避讳。特别能感受到他们对党不变的初心和淳朴的感情。”王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