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72集团军某旅组织了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后,官兵收到一份调查问卷。一旁,该旅宣传科科长张炳霖为大家认真讲解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
“这堂授课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最近战术训练难度高、强度大,你是否能适应”……记者翻开问卷发现,内容涵盖课堂评价、思想调查等,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张炳霖告诉记者,设计问卷调查的初衷,源于此前一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评价体系的思辨——
今年早些时候,该旅某连班长刘波登上连队讲台,讲了一堂题为《丢掉幻想、准备打仗》的教育课,官兵反响热烈。然而,旅机关却指出不少问题:听课笔记不全、授课提纲简单……对此,刘波感到有些不解:“官兵欢迎的一堂课,机关咋就不认可?”
同一堂课,官兵和机关的评价存在明显“温差”。此事在该旅官兵中引发讨论: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
在刘波看来,官兵“喜欢听”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入伍8年,我听过不少教育课,有的课件精美、内容‘高大上’,却不能打动我。”某连指导员肖振文也认为,机关教育检查以“痕迹”论“成绩”的评价标准过于片面。
基层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张炳霖,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仅以官兵“喜欢听”作为评价标准过于主观,授课“留痕”不仅必要,而且更客观、易评判,“过于看重官兵是否感兴趣,容易导致教育娱乐化、浅表化,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这场“好课之辨”,也引发了该旅领导的思考。党委议教会上,大家讨论认为,过于强调授课“痕迹”,不利于发挥授课人的创造性;一味追求课堂反响、官兵评价,又可能降低教育内容的深度和理论性。
“弥合评价‘温差’,构建一套科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将教育评价中的“痕迹”检查,转为主动融入、全面评估。除教案、笔记等静态内容外,还将思想调查、课堂反响、官兵意见等一并纳入教育效果检查评价范围。
问卷调查中,官兵可以选择“优、良、差”评价等级,也可以填写具体意见建议;思想调查部分,更加注重对官兵所提问题的跟踪问效;精品课评比,将官兵课堂反响、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等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新的评价方式,要求施教者将更多精力放到掌握官兵思想动态、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肖振文告诉记者。
前不久,肖振文围绕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讲授了一堂教育课。课程准备阶段,他结合前期问卷调查结果,与官兵广泛交流,发现有的官兵沉迷手机游戏,便定下了《做训练场上的“荣耀王者”》这个题目。
授课那天,课堂上官兵掌声阵阵;主营区机关办公楼内,大屏幕实时显示课堂画面。该旅宣传科干事徐培源说:“通过数字化教室的实时直播系统,我可以同时在多个分队‘听课’,授课情况一目了然。”
课后,许多官兵在“整体评价”一栏勾选了“优”。整理完听课笔记,刘波写下自己的听课感悟。他说:“感悟式笔记高效务实,更有助于消化吸收。”
曾因违规使用手机受到批评的下士小张在笔记中郑重写道:“今天这堂课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我一定要好好训练、奋起直追……”
“课内课外同步发力,教育效果明显提升。通过谈心交流对官兵进行思想调查,也是走进他们内心的一个过程。”谈及教育评价新体系带来的变化,肖振文感慨,官兵对教育的认可既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又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他的角色变成了“知心交心的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