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科技报国的育才路

走好科技报国的育才路

国科大毕业生合影留念。资料图片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183名师生党员代表在现场全程观礼,激情澎湃。

现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和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强大力量,已成国科大全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和信念。

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国科大考察时指出,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坚持理想,脚踏实地,既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又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8年来,国科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仰观宇宙之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到沉潜万米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斗一号”,都见证了国科大师生的笃学之诚、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惟进取也,故日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更加深刻领悟了‘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强调,“我们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1.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拿起放大镜仔细看,国科大校训赫然雕刻在硬度超强的量子密钥固体材料——CVD金刚石单晶片上。

7月9日,北京市第八中学高考生吴承骏收到了这样一份特殊的国科大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

同时,吴承骏还收到了一封来自校长李树深的信,信中写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当科技创新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你们手中时,希望你们尽快树立‘领跑’意识。”

“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是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战略使命的重要依托。”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表示,每年有六七十位两院院士走上国科大讲台,为研究生、本科生授课,“一线科学家上讲台,是国科大‘标配’”。

国科大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经国务院批准1978年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王艳芬介绍,与国内大多数高校不同,国科大的学生培养层次是倒三角形的,研究生多、本科生少。截至2020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1645名;在学研究生5.42万名,其中博士生占近52%;在学外国留学生1751人,其中外国博士生1088人,外国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截至2021年7月,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95264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授予1342名本科生学士学位。7月22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师生座谈会上,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表示:“建校40多年来,国科大始终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毕业生中一大批会进入中科院各研究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国家战略力量的新鲜血液,还有一些毕业生进入选调生队伍,服务乡村振兴一线。自1978年建校以来,所培养的学生有137名当选为两院院士。

2.科教融合办学模式“试验田”

2021年1月20日,“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项目中,人们惊喜地看到了国科大硕博连读研究生白云飞的身影。

无独有偶。2020年12月2日,“嫦娥五号”从月球传回的“工作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探月脚步。拍摄该照片的全景相机“探月之眼”的研发团队中,也有一位国科大在校生——2018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黄帅东。

作为在校学生,他们为何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因为‘科教融合’,这是国科大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王艳芬说,国科大同中科院下辖的100余个研究所“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以研究生培养为例,自1978级首届新生开始便采取“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年在北京进行集中教学,学习基础课和公共课,并接受基本实验技术训练;第二年起,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实践,完成研究生的科研论文等。

“国科大依托中科院各研究所‘上天入地下海、宏观微观贯通、顶天立地结合’的学科布局,导师和学生们的很多课题都是直接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说是在重大课题的攻坚克难中成长起来的,是国家未来的种子人才。”国科大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认为,国科大“科教融合”办学模式,是中国科学院在我国特定历史与现实条件下,将国家科研资源高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互动倍增效应的制度创新。

为了让年轻人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方向,国科大允许本科生自由转系。“我以计算机专业录取,在大一转到了物理系,大二转到了生物系,感谢国科大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能够遵循内心的选择,沿着兴趣走下去。”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任寅说。

在国科大自由、宽松的科教融合平台上,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种子人才的身影不断涌现。2018年,国科大博士毕业生张云芳一毕业,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聘任为独立PI(项目负责人)、博士生导师。自2019年起,国科大已有11名博士毕业生,在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严苛筛选中脱颖而出,2019届博士毕业生钟钊以当年最高档年薪被录用。

3.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我感到欣慰的是,没有辜负郭先生和李先生当年要我们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做铺路石的嘱托。”2021年1月,得知自己荣获国科大教育基金会颁发的“李佩教学名师奖”,耄耋之年的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李家春感慨万千。

他为研究生授课有40年之久,“两弹一星”元勋、著名力学家郭永怀是他的导师,而李佩既是郭永怀的夫人,也是他曾经的英语老师。

“两弹一星”精神是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科学家精神是国科大文化的灵魂。多年来,学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品格,更高度重视将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融入大学文化的传承。通过新生第一课、院士大讲堂、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报告等活动,突出价值引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国科大首个本科生实验班“郭永怀力学实验班”的科学家班主任,李家春每学年都要亲自登上讲台,为学生们授课。一线科学家上讲台,是国科大的传统,更体现中国科学院优秀科学家的育人情怀。

曾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从建校开始,坚持授课近30年;由席南华院士领衔,袁亚湘院士、周向宇院士及10余位“杰青”参与,组成的“豪华”本科数学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成就一所大学的,从来不是高楼明舍、锦屋华堂,而是那些潜心治学、执教育人的学术大师。”李树深说,“一代代科学家走上讲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精神、优良学风代代绵延。”7月19日,李树深在国科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上强调,要将伟大建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视为国科大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和爱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独具特色的科技报国“精神密码”,在育人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要时常叩问初心、不断检视初心、始终坚守初心,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践行者。

(本报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