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中,高质量发展是前提和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国家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发展规律,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往往需要追求一定程度的高速增长来实现经济起飞。在发展程度较低时,选择要素导向和投资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程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选择创新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历程,就符合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和质变的经济演进的一般规律。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经济强国的必要条件。在经济领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现为建设经济强国。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强大,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质量上。也就是说,即使人均经济规模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也并不必然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必须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增长方式,形成强动力、高效益、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方式。

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奋斗目标的必然追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体现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硬需要”,也体现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软需要”。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意味着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不谋而合。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怎样发展”成为急需回答的现实问题。从动力看,要做到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从经济布局看,要确保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实现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看,要在“双碳”目标压力下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从发展格局看,要深入融进全球经济治理以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可以说,“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以科学技术创新带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动态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对更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需求,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成为制造强国还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产业体系大而不强,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对外依存度比较大。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创技术的研发,促进原创理论的产生。通过建立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长期稳定支持机制,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支撑。要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打破产业链之间各环节的技术阻碍,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业链水平,实现各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以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

把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与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相结合,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一方面,实体经济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另一方面,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目的是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此,必须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我国从碳达峰到实现净零排放,几乎没有缓冲期,碳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关键阶段。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从城镇化进程来看,“十四五”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每年仍将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会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推动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型,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推动制度性开放,要加快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基础性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提高全球经济治理水平,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获得规则、管理、标准等广义的经济社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