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郑文静(右)和团队成员一起做水稻抗病性鉴定试验(2019年7月5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每一位追梦的“她”,都是新时代最美的风景;每一份蓬勃生长的“她”力量,都是开创未来的坚实支撑。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女性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不少职业女性承担着在家庭和生育等方面的现实压力,如何撑起科技创新的“半边天”?记者近日走近三位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女性科技工作者,感受她们坚守梦想的勇气、追求事业和照顾家庭的柔韧,在洒脱和细腻中展现靓丽人生的风采。
7月29日,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郑文静(右三)和团队成员在田间进行水稻抗病性调查。新华社记者 王莹 摄
自信、自强,瞄准目标往前冲!
盛夏正午,烈日炎炎。沈阳市浑南区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里,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郑文静身穿白大褂,头戴草帽,正带领同事们查看水稻患稻瘟病的情况。
“像这样的品种,对稻瘟病抗性太弱,我们必须加强抗病品种选育,为农民提供最优的品种。”郑文静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进农户的泥田,拿起一枝泛黄的稻叶跟同事讨论着。三伏天在户外连续工作一上午,郑文静笑着对记者说:“都习惯了,我们的抗性强着呢!”
郑文静和她的团队,挖掘抗病基因、选育抗病品种,二十年如一日担任水稻“医生”和“保育员”。她和同事选育的水稻品种“辽星1号”,在辽宁省累计推广2000万亩以上,增加经济效益逾10亿元。他们首次从北方粳稻中挖掘到抗稻瘟病基因,为我国粳稻抗病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不仅在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在高技术实验室和基础研究领域,女性的身影也很活跃。
7月29日,国家成都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创办人王莉在实验室查看设备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
国家成都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大楼内,中心创办人王莉正带领科研人员,对新药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实验。这项工作,把守着检验药品的关口,事关用药者的生命健康。
这位满脸亲和、梳着一头干练短发的65岁女科学家,耐心地指导着新来的两名女员工制作分析曲线图。她鼓励年轻人说:“咱们女性有时候有点感性,但遇到困难不怕,往前冲就是了!”
过去20年的白手起家,对王莉而言,就是“一直往前冲”的过程。1990年,王莉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留学,获得药学博士学位后,她放弃高薪留日的机会,归国投身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心建设。王莉团队也从最初3人,发展到1500人以上,其中女员工占比60%。
目前,全国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约45.8%,撑起了中国科技事业半边天。
在成都医药界,常有人夸王莉“巾帼不让须眉”。她总是笑着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谁说女子不如男?”她说,新时代广大女性自信、自立、自强,完全可以在各行各业闯出一片天!
7月29日,国家成都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创办人王莉(右二)与实验室工作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
既是科研“女汉子”,也是家里“半边天”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0后”女“法师”曹丽娜,通过年复一年的潜心钻研,持续升级为氢燃料电池“解毒”的技术,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
8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曹丽娜(右)在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 何曦悦 摄
在曹丽娜从事研究的物理化学领域,女科研人员少不了跟“大块头”设备打交道,换部件、拧螺丝等活儿,很有挑战性。但曹丽娜不打退堂鼓。“很多人拧螺丝会弄错方向,想要拧松时却不留神拧得更紧了,我就为设备上的螺丝制作了专门的指示标志。”她说,想办法就会解难题。日复一日的枯燥实验,曹丽娜和女同事们细致的观察力、合理的规划安排能力,以及颇具耐心的执行力,总能发挥独特作用。
工作中,很多女性科技工作者常被人戏称“汉子”“超人”,但是回到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家庭生活,她们往往比男性料理更多的琐事,挑起更重的担子,用温柔付出滋润着家人的幸福。
最近一段时间,王莉90多岁的父亲生病住院。她白天忙完实验室,晚上还坚持到医院给父亲做按摩,陪父亲聊天。“跟家人在一起,是我难得的放松时间,虽然忙碌,但家人的陪伴和鼓励给予我非常多的力量。”王莉说。
郑文静也是持家的一把好手。多年来,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患有脑血栓、糖尿病的父亲,还学习医学知识,现在已成了“半个大夫”,扎针、用药,她都在行。前些年加班工作,她常把女儿带在身边,金灿灿的水稻填充了孩子许多童年记忆。
女性的付出和示范,默默影响着一家人。郑文静的女儿王依然从小乖巧懂事,受母亲的影响,她对农业科学产生兴趣,几年前以高分考入重点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努力要做像妈妈一样的人。
8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曹丽娜(右)在实验室工作。新华社记者 何曦悦 摄
有了各方关爱,今后的人生更精彩
虽然女性的总人数在科研战线占比不低,但随着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层级的提高,女性占比逐级减少,女性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有关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占比仅为10%左右。
“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以往总能留意到男性科学家的成果多于女性,其实这并不完全说明女性就比较弱势。客观上,我们的确承担很多来自生活的压力。”曹丽娜说。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政策。从“国家人才计划适当放宽女性申报人年龄限制”,到“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一系列硬核措施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有了政策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关爱,相信我们今后的道路会更精彩。”曹丽娜说,比如科研黄金期和女性的生育期是重合的,而人的精力有限,现在政策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延长评聘考核期限、实行弹性工作制等,帮助女性不因孕哺期而中断科研事业,切实解决了后顾之忧。
王莉认为,新政策中关于加强女性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培养女学生的科学兴趣等举措,则能鼓励更多女生走上科研道路,研究她们感兴趣的事物,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人生价值。
“爱美的心,每个女孩都有。”今年30岁出头的曹丽娜说,但是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我们共同创造,“这样的付出,值得。”(记者:王炳坤、王莹、邹明仲、董小红、刘梦琪、何曦悦、屈彦)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