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处遗产点重述宋元泉州历史
申遗成功后,整个泉州古城都将纳入世界遗产缓冲区范围
祖宅快一百岁了,太爷爷留下的,如今许子发也是72岁的老人了。8月初的泉州午后下起雨,许子发站在后屋窗前张望,一桥之隔便是市舶司遗址。“老海关”,他习惯这样叫。
往事越千年,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海关。北宋时,泉州晋江沿岸设置了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市舶司,泉州官方对外贸易口岸的地位由此确立。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马可·波罗游记里商人如织的刺桐城。3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来此,古泉州的海洋商贸故事开始向世界揭晓。
三年前,泉州申遗曾被“待议”;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待议到列入的过程,泉州系列遗产体系的内涵被更深刻地发掘出来: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按照国际组织的建议,整个泉州古城都将纳入世界遗产的缓冲区范围。
整座古城的活态保护,无疑触及了世界遗产保护专业课题的“深水区”。这身后,既是一部中国海洋文明史的存续实证,也是整个人类对文化遗产认知的深远攻坚。
22处遗产点
●九日山祈风石刻
●市舶司遗址
●德济门遗址
●天后宫
●真武庙
●南外宗正司遗址
●泉州文庙及学宫
●开元寺
●老君岩造像
●清净寺
●伊斯兰教圣墓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洛阳桥
●安平桥
●顺济桥遗址
●江口码头
●石湖码头
●六胜塔
●万寿塔
烟火之气
宅子门口有道壕沟,浅浅地铺满了河水。许子发说这壕沟大有来头。古代商船远洋而来,小货船就扶晋江而上,循此河道前往市舶司“报关”。
泉州地方志记载,市舶司位于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
目前的市舶司遗址,一般是指作为市舶司衙门组成部分的水仙宫遗址所在地。通过水仙宫东侧一座很短的石桥,就到了许子发祖宅的后门。
二十多年前一场大火,祖宅已弃用了不少年头。许子发和63岁的三弟许子标夫妇一起住在祖宅的后屋里。低矮的一层民居,绿色的藤蔓毫不费力便登上屋顶。祖宅已废弃的厕所墙角边,还镶嵌着一块市舶司遗址的文物保护标志碑,落款为1959年。
泉州古城里生活着大量的原住民。用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长李庆军的话说,泉州的遗产至今是泉州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仍在延续它一千年前的功能和作用。
古城南城门“德济门”,是古刺桐城的象征,与它接壤的是天后宫门前的广场。刚从初中毕业的黄汉钦在这里一家小吃店打暑期工。他微信背景墙是一座关帝庙的照片,庙坐落在他老家、洛江区的龟峰岩。这里儒、道、释三教并存,三庙主祀、配祀的神祇达20多尊,能看出泉州一带民间信仰诸神共祀、各施所求。
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数元宵节前后。泉州天后宫会和澎湖天后宫联手举办乞龟活动。人们争相前来观看平安米垒成的巨型“米龟”,摸一摸沾福气——“摸龟头盖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身大翻身,摸龟脚吃不干,摸龟尾吃到有头有尾”。
用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的话说,泉州遗产多数是活态的,泉州的文物及其保护,都充满人间的“烟火气”。
许多遗产点本就是泉州百姓日常一景。每个月到了“勤佛日”,数万人涌向古城西北部的开元寺。“勤”在闽南语中的意思是“绕”,众人围绕着寺院、拜庭不停地走,绵延数百米的庙会人流涌动,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从四面八方而来。8月底学校要开学了,泉州文庙就会举办拜孔子活动。
“发现”泉州
也正是泉州市民最擅长讲述古城的“门道”。泉州多桥梁,历来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的说法,仅宋代就建造桥梁100多座。陈德杉小时候家住洛阳老街,他最喜欢缠着父亲讲洛阳桥的故事。
洛阳桥建成于北宋时期1059年,立于洛阳江上,是泉州通向北方的交通要道。夏日纳凉,村里长者打开话匣子,最爱讲的也是洛阳桥。30年前的1991年,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到泉州,考察团专家迪安博士提出疑问:“为何洛阳桥一面建成筏型桥墩,另一面却没有?”陈德杉便笑问:“您觉得是涨潮力量大,还是退潮力量大?”
他解释说,古人为了减少海水退潮对桥身的冲击,在桥的一侧建筏型桥墩,而涨潮时冲击力小,另一侧则不需要这样的桥墩。
从西至东,迪安领队的考察团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待了6天。迪安称,在泉州的考察将整个考察活动推向高潮。他说,“我们看到的泉州是一个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相遇、文化交流和共处的城市。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在泉州得到充分体现。”
这是一次对于泉州申遗至关重要的考察。它标志着古泉州的海洋商贸故事,开始在全世界面前浮现。
早在宋代之前,泉州就逐步确立了外向型的海洋贸易发展体系。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件重要文物——五代时期闽国刺史王继勋的陀罗尼石经幢。博物馆副馆长林瀚介绍,这座石经幢原来在开元寺柳三娘塔内,“上世纪80年代,一次台风把塔刮倒了,露出了这个经幢。经幢上所刻文字中出现了‘榷利院’和‘海路都指挥使’,说明泉州当时已经设立了专门的海上贸易管理机构和专门的官职。”
宋代《诸藩志》里记载了与泉州进行海洋商贸的58个国家和地区,到了元代的《岛夷志略》,与泉州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了99个。根据元代市舶司的年度海关税务报表,不管是商品税收收入还是往来贸易的国家数量,此时的泉州港口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申遗背后
2018年,泉州申遗曾被“待议”;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年间,泉州在申遗项目上几经完善和调整。在此过程中,泉州市博物馆馆长、泉州申遗团队专家黄明珍觉得,泉州对“系列遗产”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
首先是申遗项目名称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新增6处,分别是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屈斗宫德化窑遗址。
在这背后,经过申遗团队更深入的研究,遗产点在空间和功能上的关联逐渐明晰。陈德杉曾为考察团讲解的洛阳桥,最初是遗产点中桥梁部分的代表。后来,泉州联通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安平桥加入,桥梁遗址点进而呈现出“一北一南”格局。
对于顺济桥遗址的确定,申遗团队经过了一番斟酌考量。
“顺济桥已经成为遗址了,”黄明珍说,“但考虑到晋江是泉州的母亲河,顺济桥的建立沟通了晋江南岸和北岸,在国内外专家的建议下,我们把顺济桥遗址纳入进来。”
地图上,三处桥梁遗产点分别通向北方、南方,连接着晋江南北两岸,直观呈现了宋元时期道路交通体系的沟通路径。
除2处桥梁之外,新增的4处遗产点均为新考古发掘。
此前,申遗团队已根据文献记载,对分散在泉州各处遗址的大致位置实地做了标注。2019年,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来到泉州考察,对遗产点数量和内容的补充完善给出具体建议,泉州自此开始了新遗产点的考古发掘。
林瀚参与了其中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的调查。
原16个遗产点中,代表海洋贸易体系中商品生产基地的,只列入了位于泉州城西南的磁灶窑址。“目前泉州保留了宋元时期的78个古窑址,但是代表外销商品的话,古窑址还是只代表一个种类,当时我们就想找找还有没有其他生产种类。”林瀚说。
然而,泉州宋元时期的丝织品生产基地未能留存至今,能够体现茶叶种植的宋代古茶树也未见踪迹。
通过查阅文献,考古调查人员在《诸藩志》和《岛夷志略》中发现宋元时期的泉州也有铁的对外贸易,此外,在南宋初期的“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的大量铁制品也可提供佐证,进而在泉州普查找出了十几个冶铁遗址。
泉州请了古代冶金考古专家带领,对遗址进行精选,最后选定了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做考古发掘。林瀚说,“青阳遗址被选中,是因为我们在周围找到了铁的原料矿坑,也找到运输货物的古道和古渡口,这意味着这处遗址展现了从原料到冶炼再到运输的整个流程。”
“系列遗产”
循宋元时期的航海贸易路线,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的系列遗产,自海港经江口平原,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这正是此次泉州申遗团队成功讲给世界的故事。
“它们所构成的整体,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高度整合的‘产—运—销’一体化海外贸易体系,以及支撑其运行的制度、社群、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多元社会系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泉州申遗文本负责人傅晶说。
在对系列遗产整体价值的支撑上,这些被泉州整合“打包”的22处遗产点,凸显出各不相同的价值特征。
官方设立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市舶司遗址,以及官员和皇室成员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九日山祈风石刻,体现着保障贸易运行的官方制度;佛教寺院开元寺和伊斯兰教寺院清净寺等体现着贸易带来的多元社群;洛阳桥、顺济桥遗址、石湖码头等则体现着海外贸易的强大运输网络。
“系列遗产”这一名词,10余年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遗产提名项目中。
傅晶带领的申遗文本团队学习研究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最终确立了泉州系列遗产整体及其组成部分间,关于价值线索与构成体系的建构方法。
泉州项目的系列遗产组成部分,包括行政管理机构遗址,由城门、城墙、路网等构成的城市格局关键设施遗迹,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城市干道与水系,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
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的决议认为,泉州一系列遗产组成部分,突出地展现了高度整合的区域结构和关键性的行政、交通、生产、交易和社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使得泉州在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高度繁荣的时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贸易中心和重要商业枢纽,表明了泉州在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的伟大贡献”。
“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目的,就是想做好保护和传承。”黄明珍介绍,由于泉州古城范围内就有8个遗产点,因此整个古城都划为了缓冲区,把古城传统风貌更好地保留下来。
李庆军觉得,只要有原住民在,古城就会一直保存着最初的历史风貌。如今,泉州古城里活跃着一批批古城讲解员,他们大多和许子发一样,成长生活在古城街巷里。经过培训后,他们为游客讲解古城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