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小康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又开启了共同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全面小康,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小康。截至2020年底,56个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包括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了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少数民族的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2020年底突破万元大关,高于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平均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许多乡亲告别溜索桥、天堑变成了通途,告别苦咸水、喝上了清洁水,告别四面漏风的泥草屋、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少数民族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是民族地区或包含民族自治地方。

为了中华民族的全面小康,全国上下同心,尽锐出战。

在民族八省区,中央和地方派出驻村工作队5.8万个、驻村干部23.1万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覆盖,携手奔小康实现对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自治县全覆盖。

如今,地处偏远大山里的云南怒江州独龙族群众已经用上了5G信号,四川昭觉县祖祖辈辈住在悬崖村里的彝族群众已经完成搬迁,悬崖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一度贫穷闭塞的贵州黔西市化屋村苗族群众则把苗绣卖到了北京、上海。

展望未来,“十四五”期间,中央将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提升养老、托育、医疗等保障水平。沐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家庭里,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将成色更足、幸福感将更可持续、安全感将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