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贵阳9月24日电 (周燕玲)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将于2021年9月25日迎来落成启用五周年。5年来,FAST“长”了哪些新本事,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1994年,被称为“天眼之父”的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提出,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历经22年的实地考察、科研攻关、项目建设,2016年9月25日,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FAST在贵州平塘落成,正式开启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
2016年9月17日,还在调试中的FAST,就已成功接收到一组来自遥远宇宙的高质量脉冲星信号。这组信号是FAST投入试观测后,接收到的性噪比最高的电磁波信号。
2017年8月,FAST发现2颗新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这是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新发现的脉冲星。
脉冲星是旋转的中子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因自转周期极其稳定,是探测引力波、航天器导航等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的理想工具。FAST作为世界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其配备的19波束L波段接收机,已累计发现脉冲星超370颗。
2019年8月,FAST及时捕捉到FRB121102快速射电暴极端活跃爆发期。截至目前,FAST已发现6例快速射电暴包括一例重复暴,实现了中国设备在快速射电暴发现领域零的突破。
2021年3月31日零时起,FAST开始接受全球天文学家的观测申请,正式向全球开放,已收到了超过200份来自全球的项目申请书,观测竞争激烈,一“测”难求。
2021年8月,基于FAST望远镜,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邱科平教授团队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2 kpc(1 kpc约为3262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条长度达5 kpc的中性氢结构,根据其形态将其命名为“香蒲”。根据分析,这可能是目前银河系中距离最远、尺度最长的巨纤维结构,或者是一段新的旋臂。
借助FAST观测,中国科研团队已成为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FAST已探测到世界上最大的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星搜寻利器。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FAST已步入成果研究“收获期”,未来将会产出更多、更重大的科技成果。
随着FAST科学潜力的进一步显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表示,目前FAST每年产生约20PB的科学数据,通过系统的、高效的、智能的处理,已经催生出系列重大成果,其中包括2020年《自然》及《科学》杂志评选的世界科学十大进展,未来将持续开拓创新,努力构建中国乃至国际天文科技新高地。
作为FAST的所在地,贵州这5年来除了当好“守护者”角色外,还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开展院地合作,共建了贵州射电天文台、中国天眼联合研究中心、贵州中科天文教育与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机构,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使用、科技成果转化等,更好服务于“中国天眼”。
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泳滨表示,FAST每一次的新发现,都将促进人类对宇宙多一些了解,未来贵州省科协将与国家天文台深度合作,借助科普活动加大天文知识宣传力度,培育青少年对未知领域的科学探究精神。
未来,FAST将深入开展快速射电暴、中性氢谱线巡天、河外星系脉冲星发现等科学研究。多年前,南仁东先生经常说:“‘中国天眼’是中国天文从追赶到超越的一次尝试,这个尝试现在刚刚开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