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进人退 广西七旬“猴王”带领村民走上生态资源致富路

罗起跃在喂猴子。 蒋雪林 摄

(小康中国)猴进人退 广西七旬“猴王”带领村民走上生态资源致富路

  中新网河池10月1日电 题:猴进人退 广西七旬“猴王”带领村民走上生态资源致富路

  记者 蒋雪林

  “我们村巴腊山上的林木,曾遭遇几次毁灭性的砍伐,猴子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巴腊山上的猴子一度只剩下60多只。”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电业公司退休干部罗起跃说。

  罗起跃的老家凤山县乔音乡久隆村巴腊屯巴腊山一直以来都是猕猴栖息地,但当地村民砍伐林木作为做饭取暖燃料的习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让巴腊山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工作人员在喂猴子。 蒋雪林 摄

  1997年,巴腊山植被保护出现转机。为恢复大山的植被,在村里颇有威望的罗起跃耐心做起村民的工作。他对村民们说:“我们保护好生态,猴子有了栖息地,会慢慢繁殖。今后我们可以搞旅游,游客来看猴子,我们可以收门票。我们会因为保护好生态而从中受益。”

  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罗起跃于是组织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封山育林。经过几年的封山,巴腊屯5000多亩的山头重新披上绿装,一度销声匿迹的猕猴又回来了。如今,巴腊山的猕猴已增加到600多只。

  “我们从2000年开始利用猕猴作为资源来发展旅游业。刚开始时,猴子并不像现在和人那么亲近。为了吸引猴子下山,我经常把玉米、红薯等猕猴爱吃的食物,拿到山上猴子经常出没的地方投放。投放的次数多了,猴子才慢慢和我亲近。”罗起跃说。

猴子与游客和谐相处。 蒋雪林 摄

  要发展旅游,就得有钱。罗起跃发动村民集体入股建设巴腊猴山景区,每户出资1500元(人民币,下同)作为股金;没有资金的村民可以用玉米、红薯等猕猴喜欢吃的食物入股。参加景区建设的村民还可以用劳动抵股。

  罗起跃说:“景区建设初期很困难,村民们要出钱、出食物、出力维持景区的运行,一些村民有怨言。我只好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和家里的储蓄购买村民的玉米,作为猕猴的食物。我爱人一开始蛮支持我,但开销多了以后,对我意见也很大。”

  罗起跃表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人养猴”艰难阶段后,景区慢慢有了门票收入,进入“猴养人”的良性发展阶段。目前,景区每年的门票收入大概在100万元左右。巴腊屯走出了一条“猴进人退,以生态资源致富”的特色路。

  在罗起跃刚退休返乡时,巴腊屯还有部分农户住着茅草房。如今共有15户人家的巴腊屯,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猴子与游客和谐相处。 蒋雪林 摄

  今年39岁的久隆村拉年屯村民黄雨生原来在广东打工,后来因母亲生病只好回家照顾。罗起跃把他招聘到景区做工,每月工资2600元。黄雨生去年已建起二层新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今年已经77岁的罗起跃,现在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是和猴子相处。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相处,罗起跃掌握了猕猴的习性,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猴王”。

  “猴子是巴腊山的主人,游客来到这里,对猴子都很友善,久而久之,猴子也就不怕人了。在巴腊山,人们和猴子和谐相处。”罗起跃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