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央视网消息: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美丽家园。对于全球而言,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怎样的严峻形势?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而言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平均每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还记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曾经播放的这则公益广告吗?“平均每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这样的速度令人触目惊心,如果人类不及时干预和保护,那么下一个灭绝的又会是哪个物种呢?

生物多样性消失速度加快 保护刻不容缓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从1970年到2016年,基金会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另外,2019年联合国在巴黎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也发出警告:“在地球上大约800万种动植物物种中,有多达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在未来数十年内灭绝。”

物种灭绝可致生态系统崩溃基因灭绝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虽然“蝴蝶效应”并非一个生态学理论,但却诠释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内在有机联系。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关键物种灭绝,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依赖它们的物种灭绝,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崩溃,而物种的灭绝还会造成其本身所蕴含的遗传序列信息的灭绝。

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辩证联系

此外,气候变化、森林火灾、乱砍滥伐等因素也让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反过来,没有野生动物种群做植物种子的散播网络,没有丰富多样的森林植被吸收碳排放,也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形成。近年来,澳大利亚山火、东非大规模蝗灾等现象都在提醒人们反思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公约》:探索全球治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治理。1992年6月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终于向所有国家开放签署。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这也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为中长期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设定了框架。

全球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不过,“爱知目标”的20个行动目标迄今还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因此全球正处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十字路口”。不久前,中国公布的最新情况显示,中国在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这3项目标的进展上,超越了“爱知目标”。全球期待即将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做出规划。

【央视短评】在全球共识基础上形成有智慧的行动方案

播放视频画中画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需要有进有退。所谓进,是主动帮助濒危的动植物,让它们能够重新适应物竞天择的大自然;所谓退,就是把生存空间还给生物,让它们休养生息。这“一进一退”的努力,中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其中最根本的硬道理就是发展,是舍得而且有能力为生态文明花钱,包括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钱。保护生物多样性,事关人类家园的终极存亡,世界各国在目标上没有分歧,可是怎样承担责任,怎样把资金和技术引流到发展中国家,怎样补贴那些为了全球生态牺牲经济利益的地方,就必然会有分歧和博弈,需要真诚的沟通和协作。所有人都知道:这条路不走不行,半途而废也不行。在这个全球共识基础上,相信我们终将形成一套有智慧的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