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初冬,用马桥镇这个村的粉藕炖排骨汤最好吃!

每年一入仲秋,“舌尖上”的老客户、老朋友就纷纷打来电话,千叮万嘱,预定马桥镇周湾村的粉藕。

马桥镇周湾村是粉青河岸的一块福地,面向大河,背靠青山。那山蜿蜒环绕,富有灵性,西南边有一条小河哗哗流淌,跨过小桥与集镇融为一体,东北边飘逸伸展出国画般的一片红岩,将奔腾不息的粉青河抵了个大湾。湾叫“红岩湾”,一派田园风光令人陶醉,湾沿边有对山峰像犍牛的双角,当地人称作“双牛尖”。在村后山腰俯瞰,村容村貌一览无余,缓坡徐徐,椭圆状展到河边。有先生曾说,这里是“仙人撒网”的风水宝地。

“仙人撒网”,出将军,多物产。村里参军入伍者众,确实出过几位军官。说起物产,自然属远近闻名的“周湾粉藕”了。

周湾种植莲藕历史悠久,而且这藕与众不同,因色泽绯红、肥硕多粉、鲜美可口、甜糯味香、藕丝缠绵不断而声名远扬。

究其来源,有两种传说,一说是炎帝在神农架采药时,经常故意丢一些物种到山涧溪水中,让它们顺流而下,凭借“天意”寻找更适合生长的地方。他也信手放置几株青莲在水中,让它们随意飘远。溪水千曲百折注入粉青河,就有一两株青莲在河畔的红岩湾里停留下来。一边是河沙淤积,一边是山土冲积,青莲迅速扎根繁衍,被人们几经尝试,发现味佳,广为种植,奉上餐桌。

另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红岩湾里原有一片紫竹林,林中有一根“竹王”,时常因风吹过而悠悠发音。某年,有一红冠白羽的仙鹤,口含一枚莲子,飞经此地时,清风徐徐吹来,见竹林缓缓起伏舞蹈,“竹王”随风发出天籁之音,仙鹤不胜惊讶,恍惚间那颗宝石般的莲籽就掉入泥沼。次年春日,湾里就冒出一簇簇绿荷来。据说,这根“竹王”后来被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取走,制作成了手中神器紫金箫。而红岩湾对岸的山嘴上,曾经确有一座香火旺盛的“湘子庙”。

“周湾粉藕”传承种植年代久远,早在唐朝就享有盛名。唐中宗李显流贬房陵时,保康尚未立县,马桥不仅直接归属房陵管辖,而且地缘相近,可以说是处在他的“小皇城”脚下。李显帝王之身,所随人员众多,不只是嫔妃子女,还有近臣侍从,其中不乏文人墨客与能工巧匠,他们经常深入民间与百姓交往,“周湾粉藕”的名气不胫而走,一度作为贡品上奉朝廷,跻身宫廷膳房。直到现在,马桥一带仍然津津乐道李显与“周湾粉藕”的故事。

鲜藕既可单独做菜,也可做其它菜的配料。如炸脆藕丝、藕肉丸子、藕质香肠、虾茸藕饺、油炸藕蟹、煨炖藕汤、鲜炖排骨、凉拌藕片、爆炒藕尖等等,都是佐酒下饭、脍炙人口的桌上菜肴。上世纪二十年代,曾有国外商人在神农架宋洛乡开挖铁矿装船顺粉青河而下时,就常在红岩湾“扎船”买藕。

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藕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周湾村大力发展莲藕种植产业,培植健康安全、优质高效的绿色产业,挖掘清廉正气、品质高洁的莲藕文化,不仅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也为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恪守正直品格提供了人生的哲思观照。

可观的种植面积,良好的绿色效益,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周湾粉藕”必将成为具有地理特色的标志性产品。

地址: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周湾村

电话:15871061018  13797678490

作者:陈德道  刘宗海

编辑:莲花

审发:李广儒  尚娟